【以正视听·聚焦南海】
居住在纽约的美国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师本·雷诺兹日前在“中美聚焦”网站上撰文,批评《纽约时报》最近一篇社论中关于南海问题的不实内容。
雷诺兹说,《纽约时报》社论指责中国在南海“比试胆量”造成了中国与邻国、中国与美国之间紧张关系升温,社论呼应了在美国政策制定者中非常流行的错误观点,即应该用强硬措施回应中国在南海的举动。这些人严重夸大中国对地区和美国的威胁,而《纽约时报》却为其站台。社论还误解或忽视了有关南海和整个亚洲的国际规则的一些基本事实。或许最重要的是,这篇社论反映出,在美国媒体无条件支持政府外交政策的大环境里,美国的和平倡导者要面临多少困难。
雷诺兹指出,《纽约时报》社论一个被更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南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为其包含重要贸易航路。经过南海的重要贸易航路大多数都通往中国,南海争议中的各方都不相信中国的领土主张会对和平时期的贸易航路造成威胁,因为关闭这些航路对中国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常被鼓吹的“航行自由”根本就无关贸易,美国主张的“航行自由”说的是军舰,而非油轮的航行自由。即便我们接受中国的主权主张可能对和平时期的南海贸易航路造成威胁这一说法,那也不意味着这将对美国及其地区盟友构成主要威胁。正如有些评论者指出的那样,货物和石油运输仍有多条其他备选海运路线。据估计,使用这些备用海运路线,日本的原油进口成本仅会增加1%。而一旦出现冲突或南海航路关闭的情况,最难利用这些备用路线的国家,恰恰是中国。可见,中国无法借南海对他国实施封锁。
其次,《纽约时报》社论片面谴责中国“咄咄逼人、令人发指的策略”,尤其是在南海的吹沙填海和建设活动。但《纽约时报》闭口不提的事实是,美国的盟友以及其他争议方近年来都在南海实施岛屿扩大或建设活动。例如,越南实施了多个造岛和建设项目,纯粹是为了巩固和强化其军事前哨。南海主要争议国都在这一地区保有飞机跑道和军事设施,并且两个由美国支持的南海争议国近年来也是地区军事化的重要推动者。《纽约时报》刻意忽略了这些美国盟友的“咄咄逼人、令人发指”的行为,将焦点转移到对中国在南海建设项目的道德批判上。
再次,《纽约时报》社论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中国增长军费开支,却不把中国军费增长置于全球背景下来评判。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民收入已经和美国相当,而2015年美国军费开支高达6010亿美元,是中国的三倍多。美国仍在继续扩张海军,美国防务规划者已宣布,到2020年将把至少60%的海军和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虽然未言明其目的,但显然这些装备不可能纯粹用于人道主义任务。面对这种非对称局面,《纽约时报》社论对美国的天文数字军费开支和其对亚太的军事部署鲜有批评。雷诺兹说,美国并不位于亚洲,这一点不需要我提醒普通读者,更不用说主流国际大报的编辑了。美国在距离中国海岸线十数海里处实施常规军事巡逻和监视,而中国海军并没有在纽约外海12海里处实施常规巡逻。如果中国真的这么做了,《纽约时报》的编辑们肯定会辞藻严厉吧。社论忽略美国的竞争性举措,一味渲染中国的军事建设,夸大中国对美国的威胁,助推了对抗升级势头。
雷诺兹强调,《纽约时报》批评的并不是好战姿态、恐吓行为或者修正国际秩序,它批评的是中国的举动,这是因为它把中国当作美国的地缘政治对手。《纽约时报》的叙事是针对中国和南海问题的美国标准鹰派叙事方式,这一叙事是建立在经不起推敲的论点、一系列对事实的刻意忽略之上的,是出于威胁论偏见来看待中国,并无视中国行为的前因后果。
雷诺兹最后表示,通过回避和曲解事实来鼓吹南海美中对抗、误导美国民众,不是媒体该做的事。除非美国主流媒体重新调整他们对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看法,否则我们仍有责任去纠正危险和错误的观念,因为他们只可能增加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敌意。我们希望,《纽约时报》在未来的报道中能更加彻底和细致地调查事实,否则它兜售给美国民众的将不过是另一场灾难性的国外干预行动。
(本报华盛顿6月2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