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

    2016高招报告:招考人数趋稳 招生难依然待解

    作者:点评人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2日 15版)
    5月2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三(6)班学生们在教室复习功课,准备高考。CFP
    近九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净增加人数
    北京高考文史类/理工类各科平均总分比较

    编者按

     

        2016年高考大幕即将拉开。

     

        自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2014年起止跌趋稳后,招考形势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操阶段,未来高招将呈现哪些特点?

     

        由中国教育在线制作完成的《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新鲜出炉,本版第一时间带您透过数据看高考。

     

    报名人数将维持较低水平 计划录取率渐趋稳定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人,较2014年增加3万人。

     

        根据适龄人口统计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基本探底。虽然山东、河南等大省生源有所回升,但江苏、湖北等地仍然在继续下降,未来高考报名人数将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不大可能出现“V形”强力反弹,很可能像中国经济一样,出现一个“L形”走势。

     

        伴随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的继续增加,高考录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数据,2014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率为74.33%,2015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率为74.31%,均保持较高录取水平。

     

        从2009年开始,全国高考计划录取人数增幅开始下降,到了2015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人数仅增加了2万人。

     

    点评

     

        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将长期保持低位运行,甚至可能更低,因为根据对最近10年大一新生的观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低谷刚刚开始,将呈现“L形”发展,不大可能出现“V形”或“U形”走势。

     

    招生难依然凸显,生源外流持续加剧

     

        截至2016年5月28日,包括北京、江苏、湖北、浙江等22个省(自治区)公布了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13个省份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辽宁、江苏等省份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河南、江西、新疆等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则有不同程度上涨。然而,无论是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还是上涨,各地高校招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为61222人,比2015年减少了6000多人,与2006年的12.6万人相比,则减少了一半。这已是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10年下降。

     

        受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影响,近几年,北京的高招计划也在不断调整。6年间,北京高招计划从2008年的7.67万人,调整到了2015年的4.93万人(不含艺术类招生人数),减少35%以上。即便如此,北京也已多年未能完成高招计划。

     

        相比北京,上海高考人数下降得更早。2016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为5.1万人,较2006年的11.38万人,缩减数量超过了50%。

     

        在高考人数不断下降的同时,上海高考招生计划也相应下调,据上海市教委统计,近些年,上海市属高校计划在沪招生规模逐年减少,6年间减少招生计划数超万人。但是2015年还是未能完成在沪招生计划。

     

        2015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为77.2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5万人。这也是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连续6年下跌后的首次回升。作为曾经全国高考录取比例最低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河南高考实际录取率持续走高。2014年河南高考实际录取率为82.18%(含对口招生专升本等),创历史新高。2015年河南高考实际录取率为81.7%。

     

        但河南也已连续5年未完成高招计划:2011年有5万多普通类招生计划未完成,2012年6万多,2013年7万,2014年近7万,2015年2万。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6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为36.04万人,同比减少3万余人,这也是江苏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7年下降,相比2009年减少了18万多人。

     

        作为全国高考录取比例排名靠前的地区,近几年江苏高考录取率也在持续走高,10年里,江苏高考的录取率上涨18.8%,由2006年的70.0%提高到2015年的88.8%。

     

        为了应对生源下降,江苏也如北京、上海一样,逐渐调减招生计划,以避免0分考生上大学的尴尬。因为如果保持2009年的招生规模,江苏在2014年就会出现报名人数低于招生计划的情况。从2011年起,江苏高招计划连续5年下调,累计减少5.26万高招计划。但即便调减,江苏也已连续2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从各省市考试院公布的2015年招生计划与录取人数可以看出,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已是普遍现象。河北2015年招生计划375113个,实际录取360200人,14913个招生计划未完成;河南2015年普通类招生计划524464个,实际录取503287人,21177个招生计划未完成;江苏2015年招生计划35.81万个,实际录取34.9万人,9100个招生计划未完成;青海2015年招生计划39147个,实际录取38703人,444个招生计划未完成;北京2015年本科三批招生计划5548个,实际录取5266人,282个招生计划未完成。

     

        同时,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人,同比增加6.39万人,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552人,较前一年增长12.7%,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

     

    点评

     

        在生源持续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各地不得不逐渐调整招生计划,以把录取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如果不做调整,有些省早就出现了0分上大学的情况。

     

    招考改革进入实操阶段,“6选3”成为高考新模式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同年10月22日,经上海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批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

     

        截至2016年5月28日,全国已有25个省份先后出台了招考改革实施方案,这也意味着此次招考改革进入实操阶段。

     

        从考试科目来看,“3+3”成为各省未来高考的新模式。“3+3”模式是指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目前,除了浙江外都采用“6选3”模式,即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浙江采用“7选3”模式,除了以上6个科目外,多了一科“技术”。

     

        从科目分值设置来看,有10个省份明确了高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选考的3门科目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上海、西藏有所不同,学生选考的3门科目满分70分,总分合计660分。其余10个省(自治区)尚未明确科目分值。

     

    点评

     

        新高考改革,已经有25个省份公布了具体方案,其中选考科目值得我们关注,即理论上受限制最少的物理专业,并未成为第一选考科目,而是化学,甚至历史更受青睐。同时,大学为了竞争,在对考生自选三门学科的要求上,也百花齐放,各施奇招。如数学类,北京大学要求必考物理,但浙江师范大学给了学生更多选择,选择历史科目也可以。

     

    试题难度下降,女生高考优势愈加明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然而,近年来,高考试题难度下降明显,考试区分度降低,高分考生越来越多。选拔性考试变成水平考试,对高校选拔人才产生一定影响。

     

        以北京为例,从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5年北京高考各科平均分来看,各科平均分总体上继续呈现上升态势。如果以文理科分别统计,北京历年平均分总分更能看出这一趋势。2015年北京高考文史类各科平均分总分493.44分,比2014年高了23.81分,比2006年高了99.34分;2015年北京高考理工类各科平均分总分522.58分,比2014年高了16.86分,比2006年高了73.07分。

     

        受高考试题难度下降的影响,近年来,高分段考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女状元也越来越多。

     

        北京市2005年到2015年,连续11年文科第一名都是女生,2005年至2008年和2014年至2015年,女生更是包揽文理科第一名。在重庆市,2000年到2008年,连续9年的19名高考最高分得主中,仅有4名男生。在福建省,2000年到2012年,各地市高考分数第一名的女生比例更是高达70.27%。在江苏省,2013年各地市27名高考最高分得主中,女生16人,男生11人。高考第一名的女生不仅在文科中占多数,多达10人,在理科中,也有6人。2012年4名江苏省文理科最高分得主都是女生,公布的21名高分考生中,也有12名是女生。

     

        与此同时,另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高分考生越来越多。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计12605人,占比率高达18.5%(占比率=高分考生人数/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时这是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占比率连续第三年超过10%,2014年的占比率13.56%,2013年的占比率15.32%。

     

    点评

     

        考试水平化、模式化,是目前高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分数变“毛”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女状元层出不穷,这更需要我们反省其中隐含的问题。

     

        链接

     

    新高考改革方案调查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考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些选择对考生未来、高中教学、大学招生都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解考生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及考试科目、考试次数、报考专业等方面的选择,中国教育在线对此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从回收的32141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多数受访者比较看好新高考方案,但不看好新高考方案的也达到了29.73%。

     

    “3+3”:化学成学生最喜爱的科目

     

        从调查结果看,在“选择哪3门考试科目?”这个问题上,化学成了受访者选择最多的科目,比例为51.35%;历史出人意料地排在了第二位,比例为45.95%;而在专业选择上最不受限制的物理科目只排在了第三位。

     

        通过分析受访者选择选考科目的理由发现,大家的选择更多倾向于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该学科的考试难度。

     

    选考科目:多数人选择参加两次考试

     

        除了英语之外,部分省份规定高考选考科目允许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从调查结果来看,超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参加两次考试,只有15.92%的受访者表示只参加一次考试。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最终录取时还是会按照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大多数学生还是会两次考试都参加。

     

    报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依然存在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仅有20.62%的受访者有明确喜欢的大学专业,还有29.92%的受访者没有喜欢的大学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专业还是处于迷茫状态。

     

        (点评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