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

    工程科技进步为创新插上腾飞之翼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2日 06版)
    周济
    徐匡迪
    杜祥琬
    丹·牟德

        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借助工程科技进步,为创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好造福于百姓?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和美国工程院院长丹·牟德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智库要充分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

     

        一个国家智库的繁荣和成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国家长远的发展前途。作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工程院组织广大院士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十分重要。

     

        目前,国内的智库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缺乏国际化理念,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人事制度、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等体制机制需要完善等。

     

        战略咨询是中国工程院的两项中心工作之一,如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今后我们需要建立稳定的咨询项目选题渠道,建立战略咨询选题储备库,建立关键领域持续选题和立项机制,加强咨询项目立项的科学论证,继续扩大与世界著名思想库、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咨询成果转化的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科普必须从娃娃抓起

     

        科普,必须从娃娃们抓起,培养学生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耗费了学生们的大量精力,背的、抄的、写的太多,学生们很难有时间去接触科学。同时,学校对科普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科普教育,需要营造积极的氛围。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急需明晰政府责任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有些科技工作者认为,能够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就是创新,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借助研究成果的创新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最终造福百姓。

     

        但是,现行的体制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阻碍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比如,政府和市场要明晰责、权、利的边界;再如,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而不是去做项目。

     

        我举个例子,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目前“三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出现了“弃风”“弃光”甚至“弃水”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政策和体制机制的障碍所致,仅风能每年就会有15%~20%的资源入不了国家的电网而被浪费。风能和太阳能是间歇性能源,两者的利用涉及发电企业、国家电网、能源局等多个部门,政府如何协调多个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非常重要。

     

        美国工程院院长丹·牟德:

     

    要用全球思维解决问题

     

        工程科技是为人类、为社会服务的。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任何国家解决重大问题都不能局限于本国视角。

     

        美国工程院在2008年制定了“十四项重大工程科技挑战计划”,每一个严峻挑战的解决方案,都需要全球工程科技界的参与,例如保护网络空间、提供洁净水、管理氮循环、反对核恐怖、医药研发等,这些挑战吸引我们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特别是女性和儿童。

     

        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参与,让年轻人做好准备,开始思考,学会用全球战略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年轻人才能重视全球的挑战,借助工程科技去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本报北京6月1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