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论点摘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14版)

    再论历史学的实践性 

     

        彭卫在《再论历史学的实践性》(刊于《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它与现实的关系。从中外历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历史学学科特质和内在逻辑的分析来看,历史学知识之树常青的可能性,不仅来自于不同时代人们对往昔岁月历史残片的缀合,也来自于对现实问题的领悟和回答,来自于将平凡的历史知识在思想上的升华,从而一切历史既是当代的和思想的历史,也是实践的历史。历史实践性的主要目标不是以具体的知识服务于今天,而是用历史智慧启蒙人类的心灵,提高人类的判断力和道德感。这种“无用之用”是历史学的最大之“用”,是历史学实践性的最终体现。

     

    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

     

        张仲民在《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以刘师培为中心》(刊于《学术月刊》2016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自世界语在清末被推介到中国以来,许多知识精英都参与到提倡与推广世界语(或万国新语)的行动中,尤以无政府主义者最为积极,当时的刘师培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刘师培这样的世界语倡导者来讲,他们认为中国文字必须改造,中国人应该学习世界语,世界语是中国迅速学习西方、融入世界的终南捷径,由此可以实现文明开化和世界大同。不过,刘师培这样的世界语倡导者自身存在强烈的语言专制心态,将世界语的作用太过理想化,从而完全忽略了世界语本身的缺陷,使得近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虽然以“世界主义”与超越民族国家关怀为目标,但实质仍是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深刻影响的乌托邦追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