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小人物展现大时代

    ——评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朱锋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30日 14版)
    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海报 资料图片

        海的那一边是什么?人类曾经为之迷惘、恐惧,却从未停止过探索与发现。兴起于秦汉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继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放融合、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基本精神,沟通亚非欧,承载着沿线各国人民的厚望。那么,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由上海电视台牵头,与广东电视台、泉州电视台联合摄制的7集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采用“古今交汇、以今为主”的手法,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蕴含历史情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独特的观察视角。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其历史渊源深厚、现实基础广泛,涉及的国家、行业、人物众多。以往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家、企业、学术等视角切入。然而,千百年来,是丝路沿线无数人勇敢地探索,才有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沉浮。如今,丝路沿线的人们对美好生活、未来梦想的追求,更成就了一个个传奇故事。有太多普通人的命运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改变,也有太多普通人做出的努力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一视角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正所谓“做大片如烹小鲜”。经验告诉我们,再宏大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鲜活生动的小人物故事呈现出来。通过展现各种普通人独特的生命体验来讲述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同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展现时代的变迁,更容易可感可触、入脑入心。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以政治论述作为骨架,以诸如船长、工程师、设计师、渔民、种植户、工人、商人、艺术家等近百位丝路沿线各国普通人的经历作为血肉,记录他们在新丝路上的坚守、奋斗、追逐梦想的故事,从航路、物产、经贸、科技、文化、民心、梦想等层面,展示这条社会人文交流大通道的魅力。

        《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就人物而写人物,而是在其中蕴含了一定的叙事目的,让观众看完之后有一个咀嚼的空间。而这个咀嚼的空间,就构成这部纪录片的思想深度。第一,该片通过人的经历讲述国家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一集,人物故事涉及中国和印尼在港口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发展以及中国与肯尼亚在港口与铁路建设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能够形成并继续发展下去,潜藏其背后的正是复杂的国家政治关系。第二,通过人的经济活动来描写文化和社会的融合。比如在缅甸马德岛,一个原本非常贫困、几乎与世隔绝的渔民,因港口的合作建设改善了生活,能够做中国菜、说中国话,从而燃起了对富裕幸福生活的希望。又比如,一个生活在浙江义乌的伊朗人,通过经商深度融入了当地社区,成了“商业纠纷调解员”。社会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内容,就是商业活动。世界各国的商业文化具有共通性,有国际规则、标准以及对人员的类似要求。这种用商业交流的文化力量促进民心交融相通的故事,使该片穿越了各种文化隔阂,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共鸣。第三,通过对商路故事的深度发掘,来透视中国力量。“一带一路”战略为什么现在会提出来,是因为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国际地位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互利共赢的深度推进,人文交流的势不可挡……这些内容昭示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延伸到四面八方。这些向世界传递的影像信息及时而具体,比单纯的语言和论述更有力量。

        总而言之,好的故事胜过万语千言。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细节挖掘,呈现出不同人物典型又独特的生命体验,讲述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乃至世界故事。在这个纪录片的描述之下,“海上丝绸之路”的现实风貌渐渐显现了出来,“一带一路”的独特魅力也跃然荧屏之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就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建海上文明的过程。21世纪,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需要拥抱中国。这部尝试用文化方式跨越时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大型纪录片,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看见,海的那一边,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与期待。(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