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9日 星期日

    蓝色爨底印象

    作者:周天宇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9日 11版)
    《蓝·心》系列作品(油画) 周天宇
    《蓝·心》系列作品(油画) 周天宇

        【心像札记】

     

        前些年夏天,系里组织我们暑期前往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山村——爨底下村进行采风创作。

     

        车穿过大山丛林,穿梭于细窄的山路,树叶划过车窗发出的响声给这个酷热的夏季增添了些许凉意。空气则像是一位隐士,在这层层雾霾中也保留着清新的味道。可这村子的设施却又不如隐士般自然脱俗,村口处,各种明显的现代化设施让我对古村的定义有些失望。民居老板娘热情满满,见阳光下眉头紧锁的我们,见怪不怪地来了一句:“屋里有Wi-Fi!”我也倒是真的惊住了,就这短短几分钟,村子给我的城市气息着实让我长叹。

     

        我曾在崂山的海边渔港旁住了20来天,每天以画日出开始新的一天,赶着日落结束一天的写生。没错,我热衷于自然的美,即使可能不如人工雕琢得那般精致,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自己特有的美,我该做的,不过是把这些美展现给更多的人罢了。

     

        村子不大,除了少许偏僻或较高的老宅子未被涉足,饭后随便走走也就大致逛完了。我决定在这个第一眼并不深爱的村落里寻找它的美。晚饭过后,大部分游客的离去让村子剥落了城市化的外衣,渐渐呈现出原来的本貌。傍晚与几个朋友相约登高,村子朦朦胧胧,星星点点的灯光如萤火虫一般,树上的知了叫声变得清脆许多,不像中午般的聒噪,远处两三家炊烟也挨个儿冒出,飘扬,散开。我阔步回到住所,赶紧翻出画框,特意挑了圆形的画框,拎着油画箱就回到了高处的平台。是这一片夕阳的爱抚让脱下外衣的小村露出了自然的模样,是此时蓝天的羞涩染红了村落的墙面,照耀在大地,暖进我心里。笔在画布上迅速地划过,在追逐夕阳与小村的这场邂逅,在窥视它们之间自然的交流,在偷偷地记录这角落片刻的小幸福。

     

        太阳落山,大家都没有迅速离开,一帮人坐在山腰的石块上,没有言语,静静地享受这一小段时光,不知谁第一个打破这份宁静,大家的思绪才跳出来,重回喧闹。就这样,回到房间慢慢回味,发觉自己已然爱上了这里的傍晚。

     

        次日清晨,循着院里的犬吠声,伴着深夜的小激动,我决定独自踏上还浮着露珠的石板路。穿梭在村子的小道中,发觉这里崭新中带着古老,陈旧却又整洁,干净、通透的小道让我一时诧异,还不曾见过如此文明的村庄。伴随着鸟鸣、犬吠,还有农家厨房里不时发出的“唰唰”声,眼前这条被晨光斜洒的小道显得格外迷人。我坐在道边,隐藏在四合院外围墙的阴影里,就像不属于这村子的孩童,看着这古老又崭新的小道,带着一丝丝好奇,感受着这里的又一层美好,用画笔记录下这第二天清晨我崭新的蓝色印象。

     

        就这样,我在村里完成了这组写生——《蓝·心》,以蓝为主色调,构思来自于这个古村,画得顺手又顺心。以前我总是想去融入当地一个新鲜的环境从而还原它本身的样貌,但这次我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一个古村落中外来的元素,去窥视这个不曾见识过的地带。我抛开了理性去创作,虽然完全的感性让这组画少了许多细节,但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力。天空的色彩,是我对这村子的最简单直接的印象,这是我过滤过的蓝,是我细细品味古村的每个时刻之后,永远凝固在脑海的蓝。不论是仰望的山腰、俯瞰的村落、干净的石板道还是静谧的庙宇,它们都是这片蓝天下的美好。这是我最从心的一组作品,它完全表达了自己的心,即使它从不像我之前的任何一件作品那样来得工整和技巧。

     

        离开古村的时候,这四张画被我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想放在车底下的存放行李箱处,却又被我拿了上来,一路抱回了学校。回到宿舍,我把它挂在了宿舍最醒目的位置,每天起床一睁眼就能看见它,这个蓝,到现在都吸引着我,让我平静,让我回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