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9日 星期日

    化学生物学科“筑梦人”

    ——记北大化学生物系教授陈鹏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9日 04版)

        【归国情·创业梦】

        追梦

     

        出生于1979年的陈鹏,对自己的评价是“彻头彻尾的化学迷,对化学充满了热情”。1998年因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上的优异成绩,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02年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并在5年后取得化学博士学位。颇有机缘的是,2002年,陈鹏的导师,美国芝加哥大学华裔博士生导师何川教授将化学生物学学科带到芝加哥大学,这门在当时非常前沿、充满了未知与活力的新兴学科,让陈鹏兴奋不已,他成为何川的第一批学生。

     

        2005年,陈鹏所在的课题组研究蛋白质晶体有了一些新的突破。2006年,该项研究被化学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化学生物学》接收。

     

        获得博士学位后,陈鹏在美国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按照他在学术上的发展,出站后将会有非常不错的就业前景,然而他却萌发了回国的念头。对于旁人的不理解,他给出了3个理由:家、国、母校。

     

        “我是独生子女,家对我而言很重要,父母去过美国,但更愿意在中国生活,这是我回来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在美国期间我几乎一年半回国一次,那时我们正在筹办奥运会,真是欣欣向荣,让我很想投入到她的建设中。第三个原因,我留学期间一直和母校有联系,了解到北大在交叉学科发展上有一些大的目标,化学生物学是主推的方向之一,我想回来帮助北大建设这个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科,我的导师何川作为华人也非常支持。”陈鹏说。

     

        2009年,满载家国情怀的陈鹏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开始了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必须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元勋当年回国效力时,国内的条件是一穷二白,做科研真是举步维艰,我们这一代回国,国内虽然仍有创新思想和意识不够等问题,但在科研的硬件、实验条件、学生努力程度上,我们与国外没有什么差距。”陈鹏说。

     

        筑梦

     

        “在国外,你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在国内,你将会有无限的可能。”回国后,陈鹏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向无限的可能扩展。

     

        2011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陈鹏通过非常严格的国际面试第一批入选。2012年,陈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成为目前我国化学领域最年轻的“杰青”获得者之一。“以往中国大部分的经费都是支持某个科研项目,但这个中心和‘杰青’都是支持个人。我们可以自由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并且有着足够的灵活度,使申请仪器、招收学生都变得非常便捷。”陈鹏说。

     

        正是因为这些支持,陈鹏和他的团队开始在“科研的世界中我行我素”,“在自由的环境中,没有羁绊,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我们开始尝试那些具有高风险的科研思路,针对一些挑战性更强、更前沿的方向进行研究”。他们也由此取得了比原先设想更大的收获,跨越传统化学和生物学的界限,创造出对激酶一个个打开的新方法,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被誉为“在繁杂体系里选择性地调动激酶活性”的创新之举。

     

        归国7年,陈鹏不仅在科研领域一步步筑就梦想,还成为我国化学生物学科的“筑梦人”。

     

        陈鹏归国时,北大化学生物系才刚刚起步。可以说,陈鹏的归来,使我国在这一前沿学科上得以追赶国际的发展步伐。现在北大的化学生物学学科已从国外吸引回来6位该领域一流的年轻学者,招收了近50名研究生,加之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不仅已经成为国内顶尖,也在国际上拥有了知名度。

     

        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做好科研,建好实验室,还要做好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陈鹏的工作包括以上所有内容,“我一周只休息周六一天,每个周日,是我最忙最累的时候,我要和研究生们开一整天的组会,由学生来讲学科最新的前沿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我觉得,5年博士生活对我而言,在塑造学术思想、风格、习惯上起着关键作用,潜移默化中,我看问题的角度、我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意识、把握前沿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我成为老师之后,我也要挖掘和培养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潜力。”

     

        在陈鹏办公室的柜子上,有两个香槟酒瓶,每一个瓶子上写着3位同学的名字,“这是我为博士生毕业典礼准备的,大家一起喝完,然后签上他们的名字。现在,我们有两届博士毕业生了”。(本报记者 王庆环)

     

        (人物头像由本报记者郭红松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