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8日 星期六

    用现实活化理论 用理论照亮现实

    ——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长期坚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心路历程

    作者: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8日 01版)

        【中国话语 中国学人】

     

        开栏的话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中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执着坚守,皓首穷经,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话语·中国学人》专栏,抒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投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伟大实践的感人故事和优秀品格。

     

        “在太阳的辉映下,每一颗露水珠都会闪现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什么人的精神只能有一种颜色——灰色呢?”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的这一句话映入一位名叫孙正聿的青年眼帘,迅速在他心中激起了波澜。50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的孙正聿仍然在理论研究的园地里执着开垦着。在“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基本遵循下,他回应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的追问,让抽象的理论研究开出了色彩缤纷的花朵。

     

        从初中二年级阅读李卜克内西和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到如今担任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从翩翩少年到古稀老人,孙正聿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孙正聿深深地相信马克思关于理论与人的关系论断的正确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正是这一点,持续地坚定着他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信念。

     

        虽然年届7旬,但每天早晨8点,孙正聿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埋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写作,目前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述已经出版500多万字。“只要我们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会改变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孙正聿说。由于取得的理论成就斐然,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20次集体学习,孙正聿走进中南海,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讲解。

     

        打牢了基础理论的基石,如何让人们接受?孙正聿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任何重大理论问题的真实内容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探索表征人类文明的哲学理念,以新的哲学理念凸显当代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思想力和最重要的软实力。”孙正聿说。

     

        每天下午3点,孙正聿会找来当天的报纸和近期的期刊进行阅读,这是他为了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的一个重要举措。晚上7点,孙正聿还会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关注当天发生的时政大事。

     

        与现实的联系是人们接受理论的关键,而优美的语言表述,也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正聿给自己的教学座右铭是“我教故我在”。多年来,孙正聿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报告从来都是校园中的一道风景,去晚了不但没有座位,连教室过道中站的位置也没有。

     

        “当年有去北京工作的选择,后来放弃了。”孙正聿说,“但我不后悔,真去了,各种事务性的事情太多了,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而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孙正聿办公室的西侧墙上,挂着“江山如画”的4字横幅。北侧是一个硕大的书柜,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他的著述。在他生命中,理论同样“江山如画”,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横幅”。而他的执着与坚守,让这个特别的“横幅”汁墨饱满、栩栩如生。(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