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古毛毯氍毹首次在新疆洛浦县博物馆展出

    作者:本报记者王瑟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7日 09版)
    新疆洛浦县博物馆展出的一块氍毹。资料照片

        本报和田5月26日电(记者王瑟)3块大小不等、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古毛毯,尽管残缺不全,但颜色鲜艳如新。特别是一块长2.2米、宽1.95米的地毯上所织37个人物形象,里面可以找到希腊文化、亚述文化和伊朗文化的元素。刚刚正式对外开放的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博物馆,因为这几件镇馆之宝,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氍毹(qú shū)是古人对毛毯的称谓。这些氍毹于2008年在距离洛浦县城西28公里处的比子力墓葬(山普鲁墓葬群之一)被盗挖,2010年被洛浦县公安局和文广局办案人员追回。洛浦县博物馆馆长吐尔洪·多来提介绍,当时共有5块氍毹,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展出的3块是首次面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德国汉堡大学伊朗学博士段晴2008年第一次接触到洛浦氍毹上的文字图片时,断定氍毹上的字符是婆罗米字母,为于阗文字。段晴说:“这批氍毹太特别了,它上面除了有于阗文字,我还发现了源于苏美尔文字的阿科德语。苏美尔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体现,苏美尔文字和于阗文字共同出现在这批氍毹上,说明这批氍毹传承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

     

        段晴进一步解释说,氍毹上的那些人物,她一个个地在希腊文化、亚述文化和伊朗文化里找到了出处。“氍毹以织画形式完成了叙述,也就是在氍毹上做连环画。这批1500多年前氍毹上的图案,讲述着古代巴比伦的史诗英雄吉尔伽美什与希腊的神灵相遇的故事。实际上,早有学者关注到吉尔伽美什的传说以及希腊文明的痕迹广泛存在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中,但在新疆还是首次发现。”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壤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出氍毹细毡,工纺绩絁,又产白玉、黳玉。”其中的“瞿萨旦那国”指的就是古于阗国,即今新疆和田附近。

     

        段晴说:“洛浦县博物馆展出的这批氍毹与以往所见到的古代于阗毛毯图案有很大差别。于阗曾是佛教信仰地,自斯坦因起至近十多年所发现的出土文物,更多反映的是佛教信仰。但这批氍毹上图案的主题未反映佛教信仰,其中两块长方形氍毹上的图案讲述的故事是发端于两河流域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内容。”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和田地区文物局曾多次对山普鲁的古墓群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涉及毛、丝、棉等材料。其中毛织品上的图案尤为绝美,织出的人物、动物栩栩如生。这些文物证明,山普鲁地区曾经是古代于阗国文明的中心之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