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让古老的刀郎文化继续欢唱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6日 09版)
    演员表演歌舞诗《永恒的刀郎》。本报记者 王瑟摄

        一声高亢嘹亮、粗犷豪放的歌声,冲破舞台的迷雾,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天空。一阵激荡的刀郎手鼓声,响彻剧场,仿佛刀郎人在远古的呐喊。

     

        5月25日晚,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剧场里,来自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历经一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剧《永恒的刀郎》,正式与观众见面。原汁原味的演出,为观众讲述了刀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再现了麦盖提各族人民为传承优秀文化经历的艰辛与苦难。

     

        大幕落下,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一次次把掌声送给为传承刀郎文化而努力的人们。

     

        独特的刀郎人

     

        滚滚的叶尔羌河水从喀喇昆仑群山之巅奔流而下,养育着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各个绿洲。在受叶尔羌河阻隔的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这一方绿洲,生活着维吾尔“刀郎人”。

     

        “刀郎”是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分群而居”。历史上,生活在本地的土著与外来的蒙古族游牧民相互融合后形成了一支独特的“刀郎人”族群,其性格豪爽、旷达,身上还有祖先的游牧气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以“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来甫”和“刀郎农民画”为代表的刀郎文化。刀郎文化是千百年来刀郎人原始渔猎生活的集中体现。

     

        《永恒的刀郎》是在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阿布都拉的大力支持下,特邀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冯双白任编剧,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丁伟任总导演,历时一年多时间打造而成。该剧以麦盖提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甫”为主要创作内容。全剧分《远古呐喊》《生命欢歌》《大漠礼赞》3个篇章,又分为“序歌”“熬鹰刀郎”“红柳刀郎”“画家刀郎”“情诗刀郎”“鞭子刀郎”“胡杨刀郎”“摇篮刀郎”和“永恒刀郎——致伟大的阿曼尼沙汗”九个部分。每篇剧目对应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以一家人的故事为背景,以时间轴为主线,穿插民俗、服饰、特产、节日等多彩文化元素,全方位讲述刀郎文化。

     

        舞台上,当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艺人演奏起传统的民族乐器,不满5岁的小传人灵动地跳起刀郎舞时,引发了全场的阵阵掌声。

     

        汇聚文化援疆的力量

     

        2014年春天,丁伟接到了一个来自新疆的电话。电话那头,迪丽娜尔·阿布都拉向他讲述了刀郎文化的历史和目前的传承状况,她希望中央民族歌舞团能帮助麦盖提县刀郎艺术团打造一台反映刀郎文化的精品节目,使这一古老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我从没想过会去打造这样一台节目,因为麦盖提县和刀郎文化对我来说非常陌生和遥远。但当我来到麦盖提县,亲身感受到刀郎文化的独特魅力时,我就下定决心帮助他们。”丁伟说。

     

        很快,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导演及制作”的文化援疆形式,开始帮助麦盖提县刀郎艺术团打造节目。

     

        中央民族歌舞团组织多名艺术家到麦盖提县的村寨农家进行采风。他们考察了著名的“刀郎农民画”“刀郎刺绣”,到沙漠里观察胡杨、红柳的形态,到村民家中参加“刀郎麦西来甫”,并和村民一起跳刀郎舞,积累了厚实的创作素材。

     

        著名剧作家冯双白也加入创作中。他几易其稿的文学台本,使得这台演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更加完善。中央民族歌舞团作曲家李沧桑和新疆作曲家阿不来提·阿不力克木、迪力木拉提·吐尔逊的音乐创作,更为这台演出锦上添花。

     

        执行总导演邓兰英为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舞蹈节目的排练等多次往返麦盖提县和北京。“排练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与演员们的交流。因为当地很多演员,尤其是年纪较大的维吾尔族老艺人不懂汉语,交流起来有障碍,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排练还是得以顺利进行。”邓兰英说。

     

        麦盖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园说:“这台节目是由来自北京、新疆的艺术家共同精心打造完成的,凝聚着大家对刀郎文化的热爱和心血。这次能够到乌鲁木齐演出,不仅是传承刀郎文化的一次重要展示,而且也是一次感恩之旅。”

     

        让刀郎文化永恒

     

        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打造一台歌舞诗《永恒的刀郎》,其决心令人印象深刻,舞台效果让人震撼。

     

        其实这台歌舞诗早在来乌鲁木齐演出前,就曾于去年6月在北京民族剧院演出,得到了著名舞蹈家贾作光、白淑湘等人的高度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刀郎麦西来甫的热潮。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永恒的刀郎》其中一个舞蹈节目《熬鹰刀郎》,在去年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获得“十佳作品”荣誉称号。在去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麦盖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舞台上,来自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80多位演员,用他们身上丝毫不加修饰的质朴,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那种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始、粗犷、豪放,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从他们近似狂野的吼声中,从他们强壮的躯干大幅度的动作里传递给所有观看的人,让人们从心底里激发出要与他们同歌共舞的冲动。

     

        整台歌舞剧跌宕起伏,时而热血豪迈,时而温柔优美,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欢快俏皮,风采各异,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刀郎人生活情景图。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有的弹拨尔、手鼓、达卜、扎木聂等乐器也让人眼前一亮。

     

        李春园表示,他们将利用各种机会,让这台歌舞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了解刀郎文化。(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