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光明时评

    治理虚假文凭须扫除需求土壤

    作者:敬一山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5日 02版)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高考前夕,民间高考资讯服务平台“上大学网”最新公布了73所虚假大学。2013年以来,该机构已累计公布5批共计400余所虚假大学。尽管前几批公布的虚假大学多数已被打掉,但虚假大学“野火烧不尽”还是让人担忧。

        在探讨虚假大学为何“屡打不绝”之前,有必要明确核心概念,即虚假大学并非是那些有学校、有师资,但缺乏法定文凭的所谓“野鸡大学”,而是只存在于网络上、纯粹售卖假文凭的骗子。从本质上说,这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诈骗。

        对于这样的文凭诈骗,当然首先要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加大监察力度。但由于目前的执法权限不明,受害者往往面临举报无门的窘境。再加上这些虚假大学几乎都没有实体办公场所,只是虚拟存在于网络上,且多为境外域名,无形中又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对于这种并不是新型的诈骗行为,亟须明确执法主体,监管部门可以主动和民间机构开展合作,提高精准打击效果。

        虚假大学被举报率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害者自身的“心虚”。要的就是花钱买个假文凭,“知假买假”,当然不会主动举报。从相关网站的分析来看,虚假大学的多数受害者,也确实是受报考、升职、考核、入户等利益驱使,和虚假大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的泛滥。

        正是有了这些“需求”和默认,原本并不难甄别的虚假大学才会屡禁不绝。监管的缺位固然值得追问,但“知假买假”的土壤为何能够一直存在也同样值得反思。为什么现实中的某种盲目“文凭崇拜”一直存在?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拿着假文凭一路畅通?这些都是虚假大学屡禁不止的背后推力。

        呼吁监管部门严格公正执法是治标,铲除滋生假文凭需求的土壤才是治本。这有赖于教育制度、就业环境、文化理念方面的转型,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但眼下,面对这种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文凭诈骗,互联网监管完全可以成为治理虚假大学的突破口。在互联网监管方面,相关部门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过去对一些违法有害信息实时监控的经验和做法,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使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