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莎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电气与能源学院13能源2班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当同届毕业生还在为工作单位马不停蹄的投简历时,她已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天津电源研究所)实习三个月了。连同她在内,十八所分三批,在中德电气学院招聘共计20名应届毕业生,并与他们签订了三方协议。
十八所是国家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更是家长与学生眼中的“国企”。这样的单位,为何连续三次选择中德电气学院的学生呢?十八所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的王凌嫣给出答案:“中德电气学院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我们急需的岗位设置对口。学生入职后,经过上岗培训教育后即可较快上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技术好,适应能力强,踏实稳健的员工。”
而电气学院目前设有5个专业,十八所需求的能源、风能、电气自动化均能与之进行无缝对接。依托德国“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电气学院除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外,一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秉承“崇实、求精、致良知”的校训,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所需人才。学院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参加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训和备赛的场地,并配有专业指导教师。
孙晓莎曾参与过职业技能大赛梯队训练,回忆起当时,她笑着说:“我们对着安装图安装、调试、编程,在实训室一待就是一整天,遇到弄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让我们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才去对我们施救。我现在很感激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钻研和合作精神的可贵,也帮我获得了现在这份工作。”
但孙晓莎并不知道,她获得这份工作除了自己的能力外,还有电气学院以教师对接单个企业为末端触角的校企合作机制在起作用。
负责与十八所对接的曹宝文老师,是电气学院能源系的一名专任教师。就是她的大力推荐,促成了电气学院与十八所的首次合作。而在电气学院,还有很多像曹老师这样主动联系企业、促进触角式校企合作机制,这给许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而教师在和企业沟通的过程中,还能直接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学院,帮助学院调整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杨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