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1日电(记者董城 通讯员刘俊良)“我挥手起雨,我舞动生风。看我东方升腾的中国龙……”伴随着一首曲风激昂的《中国龙》,舞动的中幡在演员的肩膀、下巴、鼻梁上腾转挪移,引发台下一片叫好。这一幕,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举办的首届京津冀地区民间花会展演活动现场看到的。
朝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24支民间文化队伍。天津的挂甲寺街高跷、海下同善文武高跷、刘家园祥音法鼓、津味吆喝、太平歌词、古典戏法,河北的安头屯中幡、沧州舞狮、昌黎地秧歌等民俗文化技艺都进行了展示,代表北京市参加展演的是朝阳区幡鼓齐动十三档民俗花会。据了解,此次展演活动是“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11家成员单位的首次合作,旨在推动三地公共文化建设协同发展。
在主舞台区一侧,民俗专家王作楫对每一项表演进行讲解和点评,让观众了解演出背后的文化内涵。记者看到,舞台上表演者身着古代民间服饰,画着逗趣的妆容,或抬着轿子,或踩着高跷,伴随着快节奏的锣鼓声,一扭一跳,一颦一笑,引发人群中阵阵欢笑。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认为,举办京津冀民间花会展演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培育三地的文化品牌、增强区域间的文化认同。这是探索建立三地公共文化交流长效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