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

    脱贫攻坚

    让金融“活水”成为扶贫“金水”

    ——甘肃省开展金融精准扶贫一线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温源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2日 02版)

        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贫?金融这渠“活水”不可缺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增加有效信贷供给、优化信贷结构,让资金精准流向贫困村、贫困户,是甘肃省开展金融扶贫的重要抓手。

     

        “引导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信贷倾斜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农户自主创业、移民搬迁安置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甘肃银监局副局长柳楼指出。

     

    金融产品“增供给”

     

        银行业与政府部门合作,结合当地贫困情况创新推出特色金融产品,让贫困户拥有更多贷款选择,是甘肃金融扶贫的一大特色。

     

        李鹏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新庄乡奋斗村的一位养殖户,家有六口人,靠种地为生,家庭年收入只有几千元。2013年,他向当地农业银行申请并获得“双联惠农贷款”5万元,购买了30多只羊,走上了养殖脱贫路。“今年我又贷款10万元,目前已有100只羊,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四五万元。”李鹏说。

     

        “双联惠农贷款”是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与省财政厅合作推出的金融产品。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徐杨春表示,该产品由政府增信,通过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全额担保,并由省级财政对贷款全额贴息。

     

        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与省扶贫办联合推出了“五业富民”小微企业贷款,以“龙头小微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为模式,以信贷利率为扶贫杠杆,支持小微企业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为了从供给侧破解“贷款难”,柳楼表示,下一步要灵活运用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为担保设计信贷新产品;拓展小额信贷适用范围,不设抵押担保门槛。

     

    信贷资源“优结构”

     

        “金土豆”“药材盈”“高原夏菜”“穆斯林商贸”“平凉金果”“旅游农家乐”……这些都是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推出的“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的子品牌,也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药方”。

     

        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王文永说,“农耕文明”贷款形成了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社+农户”“农家乐”等多种贷款发放模式,是建行“精准扶贫、服务三农”的一块金字招牌。

     

        此外,在甘肃银监局的引领下,银行业创新服务模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开发“接地气”的产品和服务,推出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等60余个金融产品,促进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不同职能定位,推动建立各有侧重、分类支持、相互协作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机制。”柳楼表示,同时也要切实防控风险,形成“贷得着、用得好、还得上”的良性发展道路,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金融服务“走基层”

     

        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一位40岁模样的中年妇女走进了三益现代农业超市,同时也是当地农业银行“四融”平台服务的一个基层网点。她对记者说,来这里是为了充值买电,“这里很方便,不出村就可以交上电费了”。

     

        “四融”平台是当地农行为服务“三农”搭建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在甘肃省,类似的金融服务基层组织还有很多。甘肃银监局表示,支持大中型银行下沉服务网点,拓展服务半径;在偏远地区通过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推广移动金融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

     

        截至2016年3月末,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标准化网点、离行式自助网点3747个,在行政村布放惠农服务点、三农服务终端等16273台,投放POS机20余万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14%。

     

        “引导银行业精准对接贫困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机具、人人有服务’,使各项金融服务精准落实到项目、到产业、到贫困户,把信贷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柳楼说。

     

        (本报记者 刘坤 温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