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

    以共享促平衡 以融合激活力 以转型保生态

    江苏打开协调发展新局面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2日 01版)

        近日,一组数据在江苏传开: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超过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0年高于全国和江苏平均水平。同样喜人的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苏南精耕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淘汰落后产能,以0.2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6.1%的经济总量。

        然而,曾经的江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南北差距大,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高。如何协调发展?江苏以共享促平衡、以融合激活力、以转型保生态,在实践中打开了新局面。

        地处黄淮、江淮平原过渡地带的苏北五市,约占江苏53%的面积、40%的人口,但其发展长期滞后于苏南地区。

        十年前,江苏创新思路,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共建工业园区。最富庶的苏州,以快捷方式向最贫穷的宿迁“植入”新型工业化基因。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把这种共建园区模式称为“把水卖给真正口渴的人”。

        去年,这个苏南苏北共建的苏宿工业园区生产总值达77.3亿元,以占宿迁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4%的GDP和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江苏在苏北设立南北共建园区共计38个,累计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0432个,总投资达1.5万亿元,大幅提升了苏北五市的区域竞争力。

        江苏的转型发展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苏北的转型升级。产业资本转移是江苏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高铁正是催化剂。

        徐州是苏北最早享受“高铁福利”的城市。高铁开通以来,长期依托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工业支撑的徐州,打造出千亿级光伏产业链,新兴产业产值翻了两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7.7%。

        东西走向的徐宿淮盐铁路,是江苏“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中的重要“一横”,被誉为横穿苏北的“金绶带”。在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眼里,即将建成的苏北高铁,将使苏北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形成苏北与发达城市的“同城效应”,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游庆仲告诉记者,江苏近日出台《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再投入150亿元重点支持苏北地区快速铁路通道建设。

        曾经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苏南乡镇企业,撑起了江苏发展的“半壁江山”。但十年前太湖的一场蓝藻危机,却将“苏南模式”推上风口浪尖。问题在水里,根却在岸上。苏南地区由此开始了一场“壮士断腕”式的生态保卫战。

        江苏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明确提出确保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以生态环境容量为界,划定生态红线,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无锡对污水处理、节水等技术作出了硬性要求,对不达标企业一票否决。仅宜兴一个县级市,5年间累计关停并转化化工企业500多家、琉璃瓦企业300多家。

        泰州市不仅划定生态红线,还通过规划来着力构建空间、总量和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新建项目总量与所在地区减排计划“等量置换”“减量置换”机制。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