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0日电(记者袁于飞 通讯员俞莹、沈基飞)记者20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该院所属解放军307医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兵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袁卫平课题组,高效捕获稀有的造血干细胞前体。5月19日凌晨,英国《自然》杂志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论文第一作者周帆和另一作者周杰,均为80后博士研究生。据介绍,造血干细胞发生具有时间窗短、数量稀少、缺乏特异性表面标志的特点而使得它的起源研究变得异常困难,体外再生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调控的过程,科学家历经30年的努力和尝试,至今没有获得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造血干细胞从哪里来,如何转变以及如何发育成熟,如何保持稳定的数量这一发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调控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科学认识。
此前,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主要产生于胚胎时期的血管内皮细胞,并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前体”中间状态,最终发育成熟。因此,“前体”阶段是体外造血干细胞再生的关键节点。刘兵课题组经过大量研究,成功实现了单个造血干细胞前体的分离及体内功能验证,此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袁卫平课题组合作,利用条件敲除技术发掘出特异性调控造血干细胞发生的信号通路。最后,通过组间比对,他们挖掘出极有价值的造血干细胞前体的“特征基因”。这些基因不仅对于识别造血干细胞的特化过程,而且对于指导体外再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