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1日 星期六

    对话莎士比亚:大卫·格雷格的《邓西嫩》

    作者:张剑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1日 12版)
    《麦克白》封面
    《邓西嫩》宣传照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已经去世400周年,然而莎士比亚并没有从人们视线中消失。“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他属于所有时代。”本·琼生的这句名言旨在说明莎士比亚具有普遍意义,其价值不局限在他自己的时代。这句名言的另一种解释是,每一个时代对莎士比亚都有一种理解,并且每一种理解都各有不同。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先行者、一座巨大的里程碑,对后世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在与莎翁对话,在对莎翁作出回应。这些对话不仅仅表现为受到莎翁的影响,也常常表现为对他的修正、补充、甚至是挑战。大卫·格雷格的《邓西嫩》(Dunsinane,2010)常被称为《麦克白》后传,就是这样的对话。它与《麦克白》的关系是我们理解格雷格与莎翁对话的关键。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1606)描写11世纪的苏格兰历史,麦克白将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平定叛乱和抵御外来入侵,立下赫赫战功。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三个女巫告诉他,他将成为苏格兰国王,但他的后人却不能继承王位,反而是他的部下班柯将军的后代将继承王位。麦克白将女巫的预言告诉了他的夫人,并在其夫人的怂恿下谋杀了国王邓肯,成功登上苏格兰国王宝座。为掩人耳目和保全其王位,他陆续杀害了邓肯的侍卫,杀害了班柯,杀害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邓肯之子马尔科姆从英格兰搬来援军,对麦克白进行围攻。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不安,也使他变得越来越冷酷。最后,麦克白夫人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发疯而死,而麦克白则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迎战英格兰军队,最后战败而死。

     

        《麦克白》的故事来自荷林谢德的《编年史》(Holinshed's Chronicles)。莎士比亚在创作过程中,对《编年史》所记载的事件做了较大的改动。他着力描写了功勋卓著的英雄麦克白蜕变成残忍暴君的过程,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本性善良的麦克白之所以蜕变,不仅仅因为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怂恿,也不仅仅因为他有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他滥杀无辜,然后又用新罪掩盖旧恶,越走越远。为扫清障碍他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友情,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死亡。

     

        然而,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并非彻头彻尾的邪恶之人,在犯罪的同时,他也有深思和反省,大量的旁白和梦幻突出了他内心所残存的那一点良知。麦克白弑君前后的内心挣扎和心理变化是悲剧冲突的核心,而这个内心冲突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悲剧所描写的外部战争。马尔科姆代表的一方与麦克白所代表的一方的道德冲突,也可以说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斗争。然而相对于麦克白的内心风暴,这个外在冲突就显得有点气势萎弱。麦克白内心上演的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真正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这部取材于苏格兰历史的悲剧在莎士比亚时代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崇尚个人力量和个人能力。麦克白的权力欲望和他的个人奋斗都具有这样的人文主义色彩,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莎士比亚肯定人本主义,肯定个性解放,但在这种人本主义走向极端时,他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在他的后期创作中,我们可看到他对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等极端个人主义产生的毒瘤进行了鞭挞。因此,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具有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的意义,它向人们展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的恶果。

     

     

        格雷格的《邓西嫩》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麦克白》的故事结束之后,可以说是《麦克白后传》。英格兰将军西沃德(Siward)带领他的军队攻进了邓西嫩城堡,杀死了麦克白。他的和平使命要求他扶持国王邓肯的儿子,重建苏格兰的国家秩序。但是在苏格兰内部却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他们相互倾轧,为争权夺利而斗争,造成了一种无序的动乱状态。虽说《邓西嫩》是《麦克白后传》,但它又没有完全跟随《麦克白》。在《邓西嫩》中,麦克白夫人没有死,而是成了苏格兰抵抗运动的精神领袖。

     

        虽说西沃德的军队是应邀来到苏格兰,但他毕竟是一个外来者,被当地人视为占领军,受到他们的仇视,或者以现代的眼光观察,《邓西嫩》是一个典型的征服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被征服者的故事。

     

        无论西沃德个人是否怀有善意,他对苏格兰的占领给当地人带来的仅仅是无休止的战争和流血。无论麦克白夫人格鲁雅克(Gruach)所代表的麦克白势力与西沃德扶植的马尔科姆(Malcolm)势力如何殊死斗争,整个戏剧的冲突其实更像是麦克白夫人所率领的苏格兰人民和西沃德所率领的殖民军之间的较量。

     

        在剧中的英国士兵看来,苏格兰就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语言不同,大地蛮荒。有一个英国士兵爱上了一个苏格兰姑娘,处处维护她、爱护她。但当他尝试拥抱她时,却被这个姑娘一刀捅死。这些士兵不了解这个陌生的地方,也不了解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他们只是想要回家。一个年轻士兵追问道:“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续写”名著一般都有它的特别用意,一方面它给读者一种惊喜,另一方面它通过惊喜将自己的真正意图传递出去。那么《邓西嫩》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大卫·克雷格是苏格兰人,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续写《麦克白》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想从苏格兰的角度来重新讲述这个由英格兰人写的关于苏格兰的故事。

     

        在原剧里,麦克白被描述为统治苏格兰的暴君,他的夫人被描述为权力欲极度膨胀之典型,最终被以西沃德为代表的英格兰人征服。试想站在苏格兰的角度,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解读呢?历史上的麦克白其实并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暴君,没有历史证据显示麦克白就是那样的人,马尔科姆三世时期的长诗《苏格兰人之歌》(The Duan Albanach)称麦克白为“伟人”。

     

        格雷格也许有“改编”经典莎剧的野心,也许有重写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关系史、将两地的关系重新定位为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意图,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幻象。格雷格虽然是苏格兰人,但他在非洲的尼日利亚长大,13岁才迁回苏格兰的爱丁堡,根本不确定自己是否算是真正的苏格兰人。他在非洲长大的经历,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国旅居和做记者的经历,使他的作品具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而不仅仅是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纠结。

     

        《邓西嫩》更像是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的评论。从2011年起,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频频对亚洲、中东、北非的国家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这些大国所使用的手段与《邓西嫩》中所描写的占领极为相似,也陷入了与剧中非常类似的政治泥潭,无法抽身。这说明从11世纪开始,世界就曾经面临同样的问题。

     

        (张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