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回溯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孕育了鲜活澎湃的理论与思想,反过来,竞相迸发的理论创造又成为推动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如今,我们置身一个伟大的时代,外部世界激烈变动,内部社会深刻变革;当前,我们身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加自信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伟大的事业也呼唤勇立时代潮头、勇于发思想之先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才能真正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最终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立足我国实际,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应然之举,也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拿笔杆子,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不负时代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更要紧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聚焦改革实践中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大问题,回答民族复兴征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思想库”“智囊团”。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自信,坚持创新。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大力弘扬优良学风,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方的协同推进。当代中国已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高扬的旗帜,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记载成就的里程碑、面向未来的起跑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