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它尊重生命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目前有8500多万残疾人,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从初创到蓬勃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又迈出了历史性新步伐,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残疾人生活发展状况显著提升、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这一系列新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谱写出自己更加精彩的人生华章。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残疾人公共服务既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帮助残疾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要途径。“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残联通过积极推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有效推进特殊教育,加快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使残疾人事业的基础条件与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十二五”末,全国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机构7000多个,迄今,已为1335.5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
——出台《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第一次为残疾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提供了便利措施。
——加强残疾学生救助帮扶工作,带动地方为1万多名残疾幼儿提供学前教育资助。
——开通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网络服务平台,目前仅依托淘宝网创业的残疾人就超过30万人。
——2015年7月11日至12日,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举行,来自33个代表队的843名残疾人参加比赛,向全社会展示了他们自强不息、敬业乐业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精湛的职业技能。
托底补短,精准脱贫攻坚
贫困残疾人作为我国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困难群体,成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难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立了做好残疾人扶贫脱贫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残疾人扶贫已纳入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通过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建档立卡,为坚决打赢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数据支持。“十二五”以来,各级残联组织已帮助500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正在开展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精准识别工作,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残疾人达到462.2万人。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建立,惠及2000万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近300万名城镇残疾职工参加了社会保险,900多万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15.4万名城乡残疾人得到社会救助,71.1万名残疾人在各类福利院、养老院享受集中供养和五保供养。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扶贫项目”通过帮扶村贫困残疾人或家庭成员就业,创办村级店,切实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保障权益,平等融入社会
不少残疾人朋友特别困难、特别需要帮助。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实现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平等权利,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以来,在国务院残工委的组织领导下,残疾人工作进一步融入政府工作大局,构建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形成了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部门、各省区市制定实施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百余项,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平等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主动参与涉及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建设。各级残联组织在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等近30部立法中提出了具体建议。
——健全了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共同维护残疾人权益的工作机制。中国残联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出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
——贯彻中央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工作机制的要求,推动了具体实践和专项调研。做好在人大、政府、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及时提出重点建议、提案并督促落实。健全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商与反馈机制,主动参与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修订,主动承担执行效果评估等工作。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残疾人不能掉队。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