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广东省委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定在2018年。这意味着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广东省银监局副局长任庆华表示。要想打赢这场硬仗,兼具“输血”和“造血”功能的金融服务不可缺位。广东金融扶贫有何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效?记者就此深入广东省多个贫困地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金融扶贫贵在“知己知彼”
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9个地市以占广东省30%的面积,创造了80%的产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同时,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也导致银行业资源配置呈现较大分化,银行总资产约90%集中在珠三角各市。
据广东省扶贫办最新数据,全省农村共有70.8万户,176.5万人为相对贫困人口。从贫困情况来看,广东省的贫困村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现存的2277个相对贫困村高度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占比高达93%,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主发展的基础和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脱贫返贫概率高。
另外,还有大量贫困人口散布在贫困村以外,精准帮扶难度大。广东贫困人口分布非常分散,176.5万贫困人口中,分布在2277个相对贫困村中的仅有55.2万,还有69%的贫困人口散落在全省1.7万个行政村中,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
“一些贫困地区缺乏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商业模式,金融资本难以有效进入,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因此,要把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通过金融创新,多管齐下,助力精准扶贫。”任庆华指出。
金融服务贵在“对症下药”
面对担保难、抵押物不足、贷款主体不合格等困扰贫困地区脱贫的“老大难”问题,广东银行业围绕农村综合改革,创新配套金融产品,结合农民“融资难”、农村“金融贫血”等“症结”开出了多元化“药方”。
为了破解担保难,广东清远银行业针对800余户已确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推出了“流转贷”产品。“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把土地资源转化为贷款资金。”中国农业银行广东清远分行副行长李亮表示。
广东英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了解当地情况之后,创新推出“农改贷”产品,适度放宽了对借款主体必须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限制,向耕地分散的英德市石牯塘镇萤火村叶屋村经济合作社授信200万元,支持其开展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接地气,符合基层的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和实际贫困情况。”在任庆华看来,金融扶贫要采取差别化措施,定向“滴灌”,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化、模式化。
金融扶贫贵在“精准持续”
为实现精准扶贫,广东省委推行“驻村帮扶+建档立卡”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扶贫“双到”工作,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驻村帮扶,定村定户,定责定人,一定3年,限期脱贫。
该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专门的扶贫小额信贷,确保资金投放到生产,投放到就业。广东银监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准确评定贫困户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的基础上,向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有技能素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满足其生产、创业、就业、搬迁安置等各类贷款需求,同时对扶贫小额信贷实行利率优惠。
广东银监局下一步将针对广东贫困人口分散的特点,推行“一个驻村工作队帮扶一个贫困村”,助力定点脱贫;“一家责任银行帮扶一个乡镇”,助力服务均等;“一家珠三角地区银行帮扶一家贫困地区银行”,助力专业提升。
(本报记者 刘坤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