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老区寻乌,一县连赣粤闽三省。这里是原中央苏区全红县,2014年年底,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0元,农村贫困人口48500人,贫困发生率17.48%。“脱贫”这篇文章,怎样才能写出彩?
寻乌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靠党建。
深化干群联系 “点穴”精准帮扶
脱贫任务沉重,如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寻乌充分发扬毛泽东《寻乌调查》留下的“深入唯实”传统,选派出2899名干部,与1389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干部挂点。
南桥镇古坑村,附近老表原来都叫它“苦坑村”。村民谢贱凤,丈夫几年前因患病去世,还留下巨额债务,生活非常困难。
帮扶干部因人施策,帮助谢贱凤贷款安装光伏电站。2015年9月发电站并网发电,谢贱凤喜笑颜开:“现在用电不花钱,多余的电还能赚钱。”目前,村里82户具备安装条件的农户都安装了光伏电站,其中贫困户34户。下一步,光伏扶贫将整村推进,确保不漏一户。
目前,古坑不再是“苦坑”,一半以上的贫困户脱贫。村庄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一栋栋新楼林立,仿佛度假村。
干部示范引领 强产业更强造血
“我觉得当村干部自己要有钱,更能想办法带领大家赚钱。”说这话的谢小洪,是南桥镇南桥村连任三届的村委会主任。谢小洪早年在广东投资种脐橙和柑橘,有个占地100多亩的农场,因为经营得好,不仅自己致富了,寻乌县还请他回乡当了带头人。
南桥曾经“难瞧”。国道两边是低矮的平房,老表外出务工,村子一度破旧不堪。
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经验,回乡就职的谢小洪力主发展葡萄特色种植。2015年3月,连湖段葡萄园示范基地启动,引入了民营资本,现种植面积460亩。葡萄园基地走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受益。公司免费提供苗木、技术,以保护价优先收购分散种植农户的合格产品,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剩余劳动力前来务工。目前已有286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扶贫对象有168人。
农村经济“列车”要跑得好、跑得快,必须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5年以来,寻乌县从454名骨干人选中选派62名驻村第一书记、名誉书记,调整和充实基层干部684人次。依托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党员干部达3000余人次,有838名致富带头人被培养为党员、村干部。
责任“书记”负责 压力逐级传导
“在寻乌,脱贫攻坚是‘书记’工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负总责,确保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寻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小刚介绍。
当地从体制机制入手,在“任务分工、责任落实、健全机制和强化考核”等方面压实书记责任。把各级书记在精准扶贫“思路谋划、任务部署、资金筹措、进度督办、问题协调、难点解决”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写进考核。
以党建促脱贫,寻乌悄然孕育着全面小康的巨大能量。
通过落实帮扶措施,脱贫群众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7元,同比增长13.4%;全年减少贫困村17个,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2.2万人、减少贫困村17个,贫困发生率由17.47%下降至9.54%。
“脱贫工作重在精准,重在对路。我们将继续抓好党建,扶持扶贫产业发展,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到2018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摘掉贫困县帽子。”寻乌县委书记柯岩松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谢运胜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