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国际《尚书》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香港浸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尚书》研究者60余人,齐聚香江之畔,商略千年绝学,阐扬贤圣心传。
《尚书》作为中国的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是中国一系列政统秩序和道统理念的滥觞与渊薮。民族文化的复兴,自然离不开《尚书》,也绕不过《尚书》。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弘扬国学正脉,承继传统文化”。与会学者提交大会论文65篇,研究内容涉及《尚书》学与史学、文学、经学、训诂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既反映出《尚书》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路向,又反映出发掘经典国学新价值的时代诉求。
会议的两场主题演讲阶段,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从中西视野对比的角度对《尧典》的德权政治模式展开了深入讨论,创造性地揭示出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岛谦一教授、香港大学单周尧教授、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傅永聚教授各自以“《大诰》尹氏及有关问题”“《尚书》与甲骨文的情态助词”“校释和今译”“人才标准观”等研究视野对《尚书》学做了专题分析,引发与会学者的积极提问和热烈讨论。会议的15场分组讨论阶段,澳门大学郑国光先生钩沉港澳《尚书》阐释中的人道精神,拓展了经学研究的视野。俄罗斯学者马约罗夫教授就俄文版《尚书》的翻译以及《尚书》学在俄罗斯传播、日本中央大学水上雅晴教授就“日本年号资料中的《尚书》学”、扬州大学朱岩教授就“朝鲜实学《尚书》学”等《尚书》学域外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展示出中国古老文明的强大张力。北京大学张允起先生疏解了《洪范》对中国政治哲学深层结构的影响,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的政统有着积极意义。贵州大学张连顺先生对商周之际宗教哲学的演变考察,是佛教学术与经学研究融合的积极探索,反映出现代学术交叉融合的趋势。
两天的会议,中外学者诵说《书》义,摩研笺传,体现出当代知识分子对传统学术的执着和忠诚,也体现出“寥寥三千年,气象挽可回”的复兴之愿。正如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教授在闭幕式上所总结的那样:经学历尽劫波,传统生生不息,我们心中不灭的民族文化精神之火必然燎原,《大禹谟》所谓的虞廷“十六字诀”,曾经构建起宋明理学庞大的学术体系,今天“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仍然是我们致敬传统、坚守道德、潜心学术和复兴文化的强大武器。
(卢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