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文博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伴随着深圳“文化立市”的机遇应运而生。12年来,文博会已成长为高度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与之相伴的是深圳市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飞速增长,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圳也已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输向海外的主要窗口。
可以说,文博会是深圳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述说着深圳文化产业如今的成就。事实上,文博会更像一扇窗,让深圳这座城市看到了创新发展的文化愿景,打开了文化产业的通途。
引产业要素聚水成流
无论是最尖端的文化科技成果、最受追捧的文化产品内容、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名企、最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人才,还是古老的传统文明、具有“匠人精神”的工艺传承者,都从五湖四海而来,在深圳文博会上汇聚成一股水流。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期间,深圳华强方特集团和江西赣州签约,将以最新的VR技术在赣州打造复兴之路文化科技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约为29亿元人民币,而这只是高水平资源汇聚之后,企业达成区域合作从而“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在深圳南山区,包括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深圳大学城创意园、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深圳设计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南海意库、环球数码、深职院创意中心等在内的11个分会场,先后举办了116场活动,贯穿整个文博会进程,涵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影视演艺、高端印刷、文化软件、文化旅游等七大重点优势产业领域。“视界革新 未来VR论坛”“IP产业链联盟高峰会议”……文化创新产品、产业发展思路都在此汇集。
助产业融合英姿尽显
展会搭台,文化唱戏,带来的是交流贯通的强大牵引力。来自江西鹰潭余江县的根雕大师宋志勇,第一次参展就被外国客商看中了作品,同时,他还在文博会上找到了根艺美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单件的艺术品体现手工艺者对艺术的理解和技艺,而量化的产品则能推动产业的发展。”宋志勇告诉记者,文博会给他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他有时间就会去其他展位看看,借鉴他人的运营方法。
今年,借助文博会的平台,146家“文化+”企业集中出现,展示了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旅游、时尚、军事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和广阔空间。
“蛟龙入海”“天宫一号”“天宫对接”“航母漫游”,由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联盟倾情打造的中国国防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平台首次亮相文博会,便吸引了众多观众争相排队体验。展会期间,军民融合文化产业联盟落地深圳,并拟在大鹏新区建立全国首家军事科技主题体验馆。
“不同于传统宣传手段,我们利用高新技术,通过介入式体验和互动,向观众展示国防、军事科技的功能,以及衍生出的文化新业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部副主任王俊利说。
造品牌优势亭亭如盖
今年1月,深圳市推出的《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将文博会列为“十三五”文化创新发展的重点项目,将其作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
在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分会场举行的第六届深圳动漫交易会上,深圳市欢乐动漫股份有限公司与Gnome Factory(HK)签约,交易额达3亿元;在梧桐山艺术小镇宏博昌荣传媒分会场的中韩影视文化版权推介交易会上,跨国影视文化IP版权交易已达20亿元。德国拜仁国际(巴伐利亚州投资促进局)、纽伦堡商会带来的德国创意文化和六家“文化+科技”;太平洋岛国论坛贸易与投资专员署带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独具特色的岛国传统文化……“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他们引以为傲的宝贝积极寻求合作,海外参展单位比上届增加37%。
文博会不仅在国内舞台上大放异彩,更在国际文化舞台中渐渐形成具有话语权的品牌,成为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一座桥梁。
(本报深圳5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