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

    艺坛拾遗

    失落的文化交流印记

    作者:司马小莘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16版)

        20世纪初,中国出版了大量外国作家的译作,但中国作家及作品则很少被介绍到国外,中国的社会状况也很少被介绍到国外。人们知道斯诺先生的《西行漫记》,美国记者贝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很少有人知道英国作家、翻译家约瑟夫·卡尔玛(Joseph Kalmer)和新中国外交家、作家司马文森推动文化交流,将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的历史。历史可以被淡忘、被尘封,但它不会消失,不经意回眸,历史的印记就在那儿熠熠生辉。

        1947年,我的父亲司马文森在香港《中国文摘》英文版第1卷第7期发表了《新中国的小说家及其作品》等文章,引起约瑟夫·卡尔玛的关注,他的译作有汉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捷克语。约瑟夫·卡尔玛开始了和父亲关于将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德文等介绍到外国进行联系。父亲将两人来往的信件集成《七月书简》发表在《文艺生活》,将搜集到的解放区、大后方作家的作品,分多次邮寄给在伦敦的卡尔玛,其中也有卡尔玛提到的父亲的作品《雨季》《人的希望》《危城记》,并欢迎读者推荐中国的优秀作品给卡尔玛。

        约瑟夫·卡尔玛是少数大量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国人,他翻译了鲁迅、毛泽东、郭沫若、茅盾、赵树理、萧乾、司马文森等的作品。尽管他知道要在英国出版中国作家的书不易,英国人首先考虑出版本国作家的书。但卡尔玛认为,未来世界应该是具有一种国际精神的世界,他不只求能对一种语言及其文学有尽可能多的认识,他还研究该国的历史及社会政治状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翻译的中国作品上。(凯泽《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卡尔玛对父亲的协助感到满意,父亲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让我们握手,为了全世界进步的民主的文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