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

    昔日碧荷映舞坛 至今莲蕊溢香尘

    ——纪念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诞辰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刘宇佳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09版)
    5月11日晚,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专场晚会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韩琳摄

        今年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诞辰100周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央芭蕾舞团承办,北京舞蹈学院协办的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5月1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斯人已逝,思念长存。戴爱莲作为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炽热的爱国赤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借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一句来评价戴爱莲。“昔日碧荷映舞坛,至今莲蕊溢香尘。”业内同行这样评价戴爱莲。

     

        1936年,戴爱莲出生于西印度群岛。1939年,当抗战烽火席卷中国之时,在英国留学的戴爱莲毅然回国投身到火热的民族解放事业。她先后在香港和内地进行义演,并创作了《进行曲》《游击队的故事》等优秀作品。

     

        “戴爱莲将炽热的爱国激情融入精湛的舞蹈艺术之中,起到了激励鼓舞全国群众团结抗战的重要作用。”雒树刚说。

     

        2005年病重期间,戴爱莲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入党申请书是抱病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宣誓时庄重而虔诚,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受到这位老艺术家对党的一片深情。

     

        戴爱莲的助手吴静姝曾回忆说:“戴先生入党后经常嘱咐我别忘了帮她交党费,直到临终前她还对组织上的人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定要给我指出来’。”

     

        2006年2月9日,戴爱莲临终之际,在病床边对家人口述了一份遗嘱:“我是国家的人,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人,我当年回国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我死后希望把属于我私人的房子和银行存款贡献给国家,希望中央芭蕾舞团能够接受。”戴爱莲的女儿叶明明今天复述起老人的遗嘱,一字一句都叩击着听者的心灵。

     

    不倦的优雅舞者

     

        对戴爱莲来说,她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既是为了抗战,也是为了寻觅中华民族舞蹈之根。

     

        从瑶山起步,后至川北、西康,直至新疆,戴爱莲义无反顾,一路前行。戴爱莲曾说起当年采风的情景:“当时去西康地区,山间的道路既狭窄又湿滑,不时有山石坍塌,而旁边就是万丈悬崖,一不留神就会跌下去摔个粉身碎骨。”在篝火旁,在煤油灯下,戴爱莲记录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其中她用拉班舞谱记录的八个藏族舞蹈,作为永久藏品现分别被美国纽约舞蹈中心图书馆和伦敦舞蹈中心图书馆珍藏。

     

        1946年3月,戴爱莲在重庆举行盛大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此登上了现代艺术舞台。中国舞蹈的奠基之作——“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也从此载入中华民族的舞蹈史。

     

        “戴爱莲虽然从小接触西方教育,但回国之后,却十分重视民族舞蹈的发掘和创作,近80岁高龄时还坐着拖拉机去云南学习舞蹈。”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说。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始终惦记着拉班舞谱的推广,她创立了拉班舞谱委员会,亲自开班教学,用拉班的现代舞蹈理念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她以高超的编舞技法对流传于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进行再创造,推出了力作《荷花舞》。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回忆说:“第一次与戴先生有神交就是因为《荷花舞》。第一次看到《荷花舞》,戴先生那轻轻灵灵的身影就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份从从容容的淡雅令我陶醉。”

     

        后来,戴爱莲又取材敦煌壁画,借鉴戏曲中的长绸舞,创作了传世之作《飞天》。这两个舞蹈被公认为“20世纪的经典”,至今仍久演不衰。

     

    中国舞蹈界的奠基人

     

        1944年,戴爱莲应教育家陶行知之邀,在育才学校开办舞蹈组。

     

        那时学校师生吃的米饭有时是发霉的,菜也只有少许黄豆、豆腐渣,大家都穿草鞋,没有教室,搭个露天舞台就算是舞蹈教室。尽管条件很差,但戴爱莲每一个动作都教得那么用心,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身体特质,因材施教。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不仅培养出一批舞蹈演员,还培养出舞蹈编导、舞台美术设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为后来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奠定了基础。彭松、王克芬、王才军、冯英、汪齐凤……大量当今观众耳熟能详的舞蹈家都是在她的教育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回忆起与戴爱莲相处的时光,几度哽咽:“戴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我的演出她几乎每场都来观看,并进行点评和指导。她不仅是恩师,更是慈母,她的教诲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先后担任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有人称她为“中国舞蹈之母”,这个评价并不为过。

     

        21世纪初,享有“国际舞蹈大使”之誉的戴爱莲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辛劳穿梭于亚、美、欧三大洲,开展中外舞蹈的交流传播工作。她要让世界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也要把世界上优秀的舞蹈艺术带给中国同胞。李屹说:“她是真正沟通中西方文化的舞蹈大师。她是一滴清水,她的舞蹈和内心一样透亮,淡薄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不被俗世打扰,一生沉浸在舞蹈中,因此终成一代大师。”

     

        (本报北京5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刘宇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