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四大效应”探寻文化产业蓝海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亮点和脉络解析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严圣禾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2日 14版)
    全球最大艺术书墙亮相上届深圳文博会。CFP
    继去年首次开设丝绸之路馆后,今年文博会又开设了“一带一路”馆。CFP
    历届深圳文博会成交额(亿元)
    历届深圳文博会参展企业及机构数量(个) 数据来源:深圳文博会官网 制图:陈恒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5月12日如约而至。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深圳文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从起步、培育到快速发展,向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探索的历程。作为透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本届文博会上,我们将会看到哪些匠心独运的设计和展览?从历届深圳文博会发展中,我们可以寻觅中国文化产业怎样的发展轨迹?

     

    ■溢出效应:文化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走进位于深圳罗湖笋岗片区的满京华艺展中心,缤纷的花海、造型各异的花艺作品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家10年前还不到40平方米的小门店,现在已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人造花企业。

     

        10年前,笋岗片区只是一片简陋的仓库区,产业低端且效益不高,直到几年前成为文博会分会场之后,这里的产业优势得到放大。

     

        不仅是笋岗,深圳华侨城创意产业园、南海艺库、宝安F518时尚创意园都是依托旧厂房,成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的生动案例。

     

        从2004年一路走来,深圳文博会已经成长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来自深圳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的信息显示,第十二届文博会主展馆共设九大展馆,分别为文化产业综合馆、时尚文化馆、影视动漫游戏馆、“一带一路”馆、文化创客馆、艺术品馆、新闻出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艺美术馆,总展位面积10.5万平方米,参展单位2296个,其中国外参展单位115个,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七次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

     

        经过1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不仅自身得到巨大发展,而且正在发挥“助推器”和“新引擎”的作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持续压力下,深圳文化产业凸显为一个强劲的增长极。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也构成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说。

     

        数据显示,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不到3%,而到了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实现1757亿元,占全市GDP10.1%。在文博会的助推下,一系列业态丰富的分会场也成长起来,并带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形成了深圳纷繁多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融合效应:联动发展衍生文化新业态

     

        在本届文博会上,“融合发展”成为很多参展企业共同的特点,由低端到高端、从产品到产业,文博会生动折射出中国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轨迹。

     

        而在深圳,通过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企业的共同追求:通过“文化+科技”的融合,产生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产生了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群华侨城;通过“文化+金融”的融合,产生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深圳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深圳也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在新业态的展示交易方面,本届文博会在主展馆与各专业馆中,也突出展示出文化产业的新型业态模式,让传统文化产业与市场更好地实现接合。深圳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文博会各分会场跨界融合更加突出,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不断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开掘了内涵深度,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其中,深圳F518创意园聚焦VR、AR技术,向动漫、电影等诸多领域进行跨平台商业拓展,推动国际化的IP开发合作;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举办系列文艺展演交流活动,讨论设计领域的创业话题,在跨文化语境下体验先锋音乐和艺术电影,向更深广处探寻创意与文艺的融合;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举办“文化+科技”系列活动,向专业观众和广大市民展示最前沿的现代高科技、最新的动漫影视和主题公园发展成果。

     

        文化的魔力,若水善利万物。在王京生看来,“文化+”是深圳原创的法宝,产业升级的利器。“今天这个时代,‘文化+’的模式不仅铸造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整个业态。”他指出。

     

    ■“蜂巢”效应:创客文化激活城市原动力

     

        作为中国最崭新的城市之一,深圳有着最年轻的人群,有着最具创新的活力和基因。而一座汇聚财富的城市,是否能够通过有形之手的控制力,来催发文化和创意?

     

        就此,深圳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过创新和创意,深圳点亮了城市的创客文化,也点亮了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一个个文化创意企业犹如一个个“蜂巢”,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综合效应。

     

        从“创客空间”到“创客之城”,深圳在互联网的催生下迎来了“创客时代”。作为“创客之城”,深圳继上届文博会在2号馆创意设计馆中首次开辟创客专题展区之后,更将在本届文博会上首次设立文化创客馆。这个展览面积达2660平方米的专业展馆将集中展示70多家个人创客、创客团队、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器。

     

        在文化创客馆中,中国最顶尖的智能无人机设计研发机构大疆科技、春晚机器人设计研发机构优必选、知名创客空间柴火创客、创客孵化机构奇点创客邦、美国迪士尼授权版权创意服务商博泰动漫等国内创客团队,都将携最新的创意产品亮相。此外,来自德国、美国、尼日利亚的5家海外创客团队以及广东、江苏、湖南、福建、贵州、香港等多地青年创客也将在深圳聚首。

     

        在文博会的推进下,创客文化日益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采用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培育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能起到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企业。

     

        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主任王跃军介绍,10多年来,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深圳已有62个文创产业园区和基地,创客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和产业集聚、交流的重要平台,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和竞争力,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

     

    ■引领效应:文化品牌引领城市内涵提升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深圳作为“实验田”的意义一度被提及。而将深圳文博会作为一个样本,它12年来的探索,它的发展对于城市文化品牌和内涵的提升,也具有更大范围的示范意义。

     

        12年前的深圳,被世人视为“文化沙漠”。但在那时,梦想构建一个“文化绿洲”的种子却已悄然种下。建设一个与经济水平相匹配的文化深圳,打造一个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体系,成为深圳发展的自觉追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和未来。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后,深圳又创造性地提出举办文博会的构想,努力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搭建一个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桥梁与平台。

     

        12年后,深圳文博会确立了其“中国文化第一展”的地位,带动深圳从许多人印象中的“文化沙漠”,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意之都”。文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展示的重要平台,更成为树立深圳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经济发展层次的引领。

     

        如今,深圳文博会不仅向世人传达着文化的韵味,也传达着时尚品位。

     

        深圳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时尚”是本届文博会的新亮点。一些时尚产业集聚基地成为分会场。文博会期间,它们将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时尚盛宴,有效促进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品牌与服务的融合发展。

     

        此外,本届文博会更加突出了展会的社会属性。各分会场在策划活动时,都优先考量社会效益,十分重视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体验,大部分活动均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努力将文博会办成广受市民喜爱的文化节日。

     

        在文博会的推动和不断探索中,深圳找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并让文化品位在整座城市激荡起来。如今,深圳的文化实践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将在创新、创造、创业的大潮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李慧 严圣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