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劳模家书

    “有爱就有家”

    ——“军嫂”警官陈黎华的家庭与事业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0日 04版)

        “那些迷途的孩子也需要你。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希望你在家好好休养,但当我提出这种话题时,你总是在电话那头沉默。我可以理解你的内心。我也应该支持你,支持你内心的选择。”

     

        ——摘自陈黎华爱人

     

        陈名惠的家信

     

        干练的短发、微黑的脸庞,虽然没有穿警服,但记者知道,眼前的这位女性就是今天要采访的对象——福建省女子监狱警官陈黎华。

     

        今天是周四,昨晚刚值完夜班的陈黎华在家补休。

     

        陈黎华的丈夫是一位空军军官,常年转战各地。既是“军嫂”,又是警官,这就意味着双重的奉献与付出。看到有些瘦弱的陈黎华,记者难以想象,这位一直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女性,一边默默尽孝挑起家庭重担,一边认真细致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不凡的业绩。陈黎华所在的大队,监管着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在内的重刑犯。在她的真情教育下,数百个女犯人获得新生,她也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劳模”“福建省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军嫂”,她是家里的顶梁柱。结婚15年,陈黎华夫妻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超过半年。“对这种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日子,我已经习惯了,当初选择他的时候就知道必须接受这样的生活。”陈黎华的话语中透着一丝平淡。其实,她这些年生活之路并不平坦,充满了波折坎坷。

     

        2007年,本来就有糖尿病的婆婆到了尿毒症晚期,只能长期住在医院做血透。陈黎华一个人担起了家庭所有的重担,开始了家、单位、医院“三点一线”周而复始的奔波。每天凌晨4点30分,陈黎华都要准时起床,为婆婆准备饮食和药物,然后送才满周岁的女儿到亲戚家。上班回来后再去一趟医院,并接回女儿。忙完所有的事情,都要到深夜十二点了。

     

        2008年9月,婆婆进行肾移植手术,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7月,陈黎华因操劳过度,持续发烧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胃癌。“我那时真的很灰心,觉得命运对我太不公平了。还好,关键时刻,是爱人给了我生活的勇气。”那段时间,丈夫请假在家照顾她,用尽方法开导她。“那次他在家待了70天,这是我们在一起共度最长的一段时间。”经历手术、化疗之后,2010年4月,仅仅过了9个月,切除了三分之二个胃的陈黎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虽然我和爱人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我们总是想办法通过电话、信件联系沟通。彼此倾诉、相互鼓励,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干劲,也让我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陈黎华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孩子的教育,这两件事是夫妻俩“永恒”的话题。“有时候,工作累了,或是身体不舒服了,接到爱人的电话或信件,即使是谈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心气也就自然顺畅了。”

     

        “有爱就有家。”对家庭的那份珍视与渴望,使她深有感触。陈黎华把这份感触融入到对犯人的改造工作中。“只有让家庭重新接纳这些重刑女犯,让她们重新回归家庭,承担起好女儿、好母亲和好妻子的家庭角色,才能避免她们继续犯错。”

     

        感恩教育法、母爱教育法、宣泄教育法、转移教育法……陈黎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对女性重刑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了20多种教育改造方法,对症下药,因人施教。

     

        通过陈黎华的不懈努力,她用真情教育感化了100多名曾经顽固危险的罪犯,所帮教的130多名丧失生活信心、丧失改造信心、悲观绝望的罪犯无一自暴自弃;所办理的600多件减刑假释案件,无一差错、无一申诉、无一上访,她也获得了“个别教育改造能手”的荣誉称号。许多犯人刑满释放后,还将陈黎华当作最贴心的亲人,经常给她写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前不久,刑满释放两年多的小蔡要结婚了,来信请我去参加她的婚礼。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我祝福他们!”陈黎华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向陈黎华要一张她们家的“全家福”。陈黎华好不容易找出一张,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我和爱人相聚的时间太少,基本上没有照过真正的‘全家福’。这张照片还是请我的同事用图片处理软件制作出来的。当时我和女儿一起照了张双人照,远在外地的爱人照一张单人照发给我们,同事把两张照片合成了这张‘全家福’。”

     

        (本报福州5月9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