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坑不够大,再挖!”“种好树后,十天内浇三遍水,每次都把土球浇透了。”今年4月,在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修复工程绿化现场,一位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老人时而示范指导,时而耐心叮嘱。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晋城市“园林绿化功臣”、园林局原副局长王小宽。从事园林绿化工作30多年,王小宽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能吃苦、负责任、有担当的园林绿化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晋城这座原来黄土漫天的“荒城”,变成了如今鸟语花香的国际级花园城市。
坚守,为城市播下一片绿色
绿树丛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一群大妈正欢快地跳着广场舞。这个地处城市中心的小游园,是1986年晋城组建城市绿化处后建设的第一个工程。那时,刚刚起步的绿化处“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作为处长的王小宽没有等待,东奔西跑拉起了仅有11人的晋城市第一支绿化队伍。
谈到儿童公园建设,王小宽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市财政捉襟见肘,拿不出足够的钱来搞城市绿化。王小宽心里念叨着:“工作不能光讲价钱,必须做在前,创造条件先干出成绩来!”就这样,他四处奔波借钱,到处打欠条,硬是让工程开了工。移花种苗需要用大粪浇灌,他和职工一起挑粪,干最重最脏的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1987年早春,城市主干道泽州路两旁5米宽绿化带开工建设。倒春寒的天气,冻实了的土地非常坚硬:镐头刨下去,一镐一个白印儿。工人的虎口震裂了,手背也冻僵了,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植绿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王小宽亲自上阵,冷了就找干柴烧火取暖,每天泥里来,土里去。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好不容易挖好了树坑,可王小宽却发现这里的土质太硬了,不透气,种下去也很难成活。怎么办?“咱不能自己哄自己。”王小宽把每个树坑又深挖了一米,先拉来炉灰,垫了50厘米厚,后拉来牛粪和大粪搅拌好,又垫了30厘米。就这样,400株雪松和数千株各类树木被成功栽下。他们的辛苦没白费,泽州路的绿化成活率达到了98%。
“土专家”让规矩说话
“他完全是从实践里走出来的土专家。”晋城市园林绿化二大队副队长马双高告诉记者,王小宽是山西园林绿化行业公认的技术权威。
“谁不养树,谁不知心疼。”王小宽对树苗情有独钟,有时发现树苗死了,他心疼得整晚睡不着觉,总要亲自查资料,请教技术专家,搞清楚树苗的死因。在长期的积累中,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并在工作中坚持让规矩说话,按规矩办事。
为规范操作,王小宽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每棵树苗都要经过严格把关,发现冠形不好、土球散了等不合格的当场退还。如果栽种的树苗死了,不仅责任人要赔2棵,卖苗者也要赔1棵。
“只要照着规矩做,就没有种不活的树。”王小宽按规矩种树,也按规矩做事。1996年,一个苗木供货商和绿化处签下合同供应30厘米的苗木,结果送来的苗木却只有20多厘米,供货商拿信封装了一沓钱找到王小宽,请求放一马,说:“就差几厘米,种下去没人能看得出来。”平时很少发火的王小宽“腾”的一下子就火了,说:“不行,合同就是规矩,不按规矩来,就是不行。”
“再清贫也要守规矩。做领导嘛,更要以身作则,管得住自己,管理下属时,自己才有底气,下属也才能服气。”采访中,王小宽一直在重复“规矩”。
为党旗添光彩
在多数人眼里,园林工人就是“与土疙瘩打交道”的,王小宽却在其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2006年冬天,忙活了二十多年园林工作的王小宽退休了,辛苦了一辈子,该歇歇了。
18岁参军到部队,15年军旅生涯和家人分隔两地;转业了,不管是曾经的园林绿化处处长,还是后来的园林局副局长,王小宽的办公室从来都是绿化工地。几十年里,就连自己亲手建的公园,也难得和家人一起逛一逛。患脑血栓十多年的妻子左小荣对他说:“上班时,你天天忙,现在退休了,也该陪陪我了。”妻子的要求再简单不过,可王小宽却把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和退休前一个样。
面对单位返聘的请求和家人的期盼,王小宽想了又想最后还是决定——接着干!“种树就像养孩儿,舍不得啊。”王小宽和妻子商量。就这样,2007年初春,歇了没几天的王小宽又披上他那件破旧的军大衣去了晋城东出入口景观绿化工地。
退休后的王小宽和退休前一个样——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到工地。园林局绿化建设科科长张勇对记者说,有一天闹钟没响,自己赶到工地已经快8点了,王小宽早就和工人们一起打开坑了。
“党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绿化城市就是我的使命,我想让大家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树,看到花,看到草。”为了这个朴素的愿望,王小宽用工作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信念、责任与忠诚。
王小宽多次荣获国家、省、市表彰。然而每次获奖,他总是把这些荣誉证书默默地放进柜子里。“证书只代表过去,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为党旗添光彩!”王小宽说。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焦勇 秦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