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

    科技前沿

    安徽农大专家破解“苦茶”之谜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曹雷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5日 06版)

        本报合肥5月4日电(记者李陈续 通讯员曹雷)再好的新茶,除了清香之外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苦涩味,也就是常言所说的“不苦不涩不成茶”。日前,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涛和高丽萍教授课题组围绕多酚类物质的酰基化、糖苷化、聚合反应展开系列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多酚类物质的合成方式,找到了影响茶叶苦涩味的关键酶和基因,为全面解析茶叶苦涩味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该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实验植物学杂志》和《科技报告》上。

        茶叶的苦涩味主要来源于多酚类物质,掌握多酚类物质的形成机理,就能够对茶叶的苦涩味进行调控。研究证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儿茶素分为单体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约占70%,是影响茶叶苦涩味的主要成分。课题组经过反复试验,证实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编码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的基因CsUGT84A22已经被功能鉴定。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由此人们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

        另外,长期以来,业界一直认为,多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主要在茶树地上部分,根部仅含有微量多酚类物质。课题组利用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研究发现,茶树根中实际含有约8%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以聚合形式存在。这表明茶树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存在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关键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这项研究为全面解析茶叶苦涩味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专家评价,上述系列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茶树多酚类物质合成机理和在不同器官的分布形式,为多酚类物质含量调控,并进而调控茶叶苦涩味,同时为高品质茶树品种选育、茶叶综合利用、产业增收增效等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