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

    虎帐摛文 系情家国

    ——读吕民松《守望精神家园——人与自然的厮磨散记》

    作者:王巨才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5日 11版)

        面对这摞厚厚的书稿,我在想,一名军人,或者确切地说,一位将军,繁忙的军事党务,紧张的运筹帷幄,他能保持那一份优雅和淡定、那一份开阔和深邃、那样一种充盈与美好的精神世界吗?

        吕民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军队和地方报刊上经常会看到他的文章。2007年他出版的《守望精神高地——漫谈机关干部修养》,一版再版,连印五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这部《守望精神家园——人与自然的厮磨散记》,是他多年来撰写的大量散文随笔的一个选集,可看作前一本书的姊妹篇。

        “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谈兵,当然不只是金戈铁马、攻防进退。兵书说,武而不文,不可称雄。一个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军事指挥人员,没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与部队结构的深刻变化,谈兵,很可能会脱离实际,言不及义。吕民松显然是一个重视学习也善于学习的人。他把学习与保持思想活力、获取精神滋养,与做好本职工作、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除写了一系列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见地独到、思考深入的读书札记(如《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想起了毛泽东的“读书链”》等)外,收入书中的还有若干思想漫谈和心灵独白式的文字,读来饶有兴味,颇受教益。在《守静神旺》一文中,吕民松从诸葛亮的《诫子书》生发开来,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论证在红尘扰攘、诱惑纷来的当下,如何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旺盛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像这样以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为旨归而又文笔朴实、语言亲切、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作品,在当今的社会情境下,尤其值得提倡。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诗如此,散文亦然。乡情、乡恋、乡愁,永远是作家钟情文学写作的原初动力与进行创作的恒久母题。作为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吕民松在繁忙的军旅工作之余,也常写一些怀乡思亲的文字,因见情见性,读来分外动人。印象深的,是那篇仅有千把字的《柳笛声声》。文章开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意盎然的初春图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柳笛(小时候我们叫柳哨)清亮的长调率先打破季节的寒锁。它仿佛是春天的集合号角,经少年顽童稚嫩的嘴巴那么一鼓一吹,就唤醒了整个大地。越冬的花蕾开了,蛰伏的蛙儿醒了,栖息的鸟儿也叫了……”接下来,作者工笔细描、绘声绘色地叙写了柳笛的制作过程及吹奏时的欢愉心情。最扣人心弦的是文章的结尾:“后来我上中学了,再后来又穿上了绿军装,离柳哨也就渐行渐远了。但少年时代的柳哨声至今仍时常幽幽地回响在我的心中。这是乡音,但很遥远。它飘荡过寂静的田野、喧嚣的都市之后,在我眷念的心里找到了归宿……如今,我故乡的孩子们还会春上柳梢吹柳笛吗?”一篇精美的短文,让我们经历了儿时的欢乐与时下的怅惘,这样的文章,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和长期的文字历练,是写不出来的。

        当今的散文园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散文是最大众化、最开放的文体,它包容不同样式、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写作。吕民松的散文,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不以滥情与时尚取悦读者。它平实、厚重、流畅、严谨,以哲理的睿思和情感的真醇见长。这样的作品,经世致用,贻人以德,其广受各界赞誉和欢迎,自在情理之中。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