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职责与使命,为新闻工作者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框架、明确了职责,提出中国新闻工作者基于使命的职业追求。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自信,旗帜鲜明地爱国爱党,以清醒的姿态占据舆论阵地的意识形态高点。不能否认,当前我们国家面临个别官员腐败等一些问题,很多人就此产生悲观情绪,爱国爱党似乎成了难为情的事情。有时,舆论对党的工作重心理解不够全面,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切,把经济发展看成主要目标,利益取代正义,把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别的不说,看今年春节期间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总决赛上铺天盖地的美国国旗,就知道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切都说明,舆论阵地是游动的空间,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新闻传播不能只讲和谐不讲竞争。舆论阵地的竞争就是不能对他人的言论视而不见,不能避其锋芒,而必须与之正面交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理直气壮地宣扬爱国主义,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
其次,新闻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修养。这是对当今时代新闻工作者专业知识的深度要求。前面提到舆论竞争,新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撰写优秀的、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作品文章,而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正是新闻记者提高业务水平、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然而,我国新闻记者大多数出身新闻与传播专业,精通新闻业务和采访技巧,但新闻学以外的专业知识单薄,尤其是对不太普及的行业新闻的把握和报道能力比较欠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媒体面对的社会事件经常涉及事件自身的专业知识(工程、网络、法律、金融等)。新闻业务和采访技巧只是新闻记者应该掌握的常规技能,一旦遇到特殊事件,常规采访手段和信息渠道无法奏效时往往力不从心,不能使用专业知识和严密逻辑去判断去推理,难以挖掘到真正的新闻价值。全媒体时代,跨专业、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更符合要求,传媒人不应仅仅具备传统的采写编评业务能力,更要有深入不同专业领域的社会活动能力。
再次,新闻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接触现实,养成调查优先、真相为王的职业本能。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工作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人职业修养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新闻报道的假新闻层出不穷、“舆情反转”接二连三。辟谣、展示“某某事件反转”成为舆论场的常态,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乐见话题。抛开刻意造假不说,常见的假新闻也好,舆情反转也好,简单来说是记者粗心所致,深入地讲便是缺乏应有的探索精神,缺乏实地调查、真相为王的职业精神。当今新媒体遍地开花的环境下,新闻采访的技术多了,手段也多了,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今天,以往百分之一百的现场采访现在可以部分地远程实现,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在提高采访效率的同时,也为部分记者不求甚解或者弄虚作假提供了方便。有些记者为赶速度、抢效率,在真相尚不明朗或并未到达事件现场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单凭一些支离破碎的道听途说就草率发稿,导致刚刚发出的新闻成为“最近发生的谣言”,对个人、受众和传媒组织造成多重伤害。业内常说“内容为王”,这里的内容定当是真实的内容,所以内容为王本质上实为“真相为王”。
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与时俱进,以符合不同受众习惯的方式讲述动人的故事。现今传媒业知识构成日益丰富,科班出身的记者在新闻工作者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学院派记者学习了成系统的采写编评技能,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传统的,有时又是僵化的思维定式,如蹲守式报道、宣传式报道等,这在新媒体时代灵活多样的传播浪潮中,就显得单调且不合时宜了。例如2014年初中国与日本的外交争论引发两国外交官在英国媒体上爆发舆论战,我国驻英大使使用英国畅销书《哈利·波特》典故把靖国神社比作“伏地魔”,这种“英土化”表达方式很好地得到英国受众的认可,比简单翻译我们惯常使用的概念在国外更能引起共鸣。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光明论坛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本栏电子信箱:gmpingl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