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9日 星期五

    留住乡愁

    重返“原生态”的上黄村

    作者:王祝兴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9日 11版)
    CFP

        上黄,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坐落在浙南松阳、遂昌、武义三县交界处,海拔800多米,可谓“鸡鸣三县醒”。由于先人将房屋依山而建成梯级结构,故又被称为“江南布达拉宫”。

        白云窗前过,雁鸣伴儿啼。晨起吹牧笛,夜来读书声。这是我对儿时的故乡——上黄村的印象。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对大山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村民与花豹搏斗的故事,大意是:水旺早上正要去放牛,牛栏里突然闯进一只花豹,于是人、耕牛与花豹形成两股你死我活的拼斗力量。听到花豹地动山摇的叫啸、耕牛悲壮的哭嚎和有人歇斯底里的呼救,众人放下饭碗持上家伙就飞奔过去加入了厮斗,最终花豹寡不敌众,被擒获时已经奄奄一息。

        “老鹞抓小鸡”是儿时常玩的游戏。那个年代的山村,老鹞抓小鸡经常发生。发现目标后,盘旋在空中的鹞鹰便迅疾地猛扑下来,从正在喂鸡的村妇眼皮底下叼起小鸡“呼”地冲上天。待到主人反应过来叫嚷时,鹞鹰已经飞出去老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进物退,原本在大山深处栖息的飞禽走兽只剩下少得可怜的生存地,便只好出来与人争食。人口的添多再加上山民粗放的耕作方式,更是加剧了大山里弱肉强食的生存境况。

        烧山垦荒本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手段,但在当年,解决温饱是头等大事,也就顾不了那么多。村民们围住一片山林持刀挥砍,待树木一棵棵倒下后便付之一炬,在堆积着灰烬的泥土上撒下玉米或大豆的种子。不久,秧苗就破土而出,然后长大、成熟。由于山高土薄,来年山民就再换一片山林重复如此的耕作。

        恢复高考后,通过刻苦读书走出大山,成为每个山里娃的奋斗目标。在城市生活工作几十年后,回到故乡,却已是另一番景象。驱车奔驰在乡间的柏油路上,当年被大火烧过的荒山又见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野花香气扑鼻,厚厚的草甸下流水淙淙,偶尔有山鸡在车旁“嘎嘎”两声飞进山野……据说,过去被村民赶出林子的野猪会不时地跑到村口的番薯园过夜,也有野兔经常溜到人家门口的豆荚地乘凉。烧山垦荒的日子一去不返,村民们也领悟到一个最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大家都有饭吃,日子才安稳”。

        宗族祠堂的外墙上曾经描着村民与花豹搏斗的宣传画,如今早已被刷成白色。为了再现原生态村的风貌,2007年,上黄村在金华市环科院的帮助下进行了规划建设。如今,这里宜人的自然风光、天然的森林氧吧和鳞次栉比的古村落建筑,无不令慕名前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与公共交通的日益便利,又适逢生态旅游富民强县的时代机遇,村里的年轻人已经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热切地向往外面的世界,而是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中找寻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这,也圆了我与其他游子的乡愁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