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数字创意,重塑文化”,探讨数字时代文化的未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宣部等23个部门联合主办的2016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将主题确定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两个主题清晰地呈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新任务——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步伐亟待加快。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27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0.2万件,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互联网等新经济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猛。“互联网+”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让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传统课题面临责任界限划分、网络版权执法等新挑战。《2015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共有2118件与网络版权相关的民事判决和裁定书,同比增长28.3%。不少创新型企业反映,在受到不法侵害后维权时,存在“举证难、赔偿低、效果差”等问题。
面对新任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如何加快?在笔者看来,当以法治护航。创新型、法治化可以说是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我们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就是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知识创新,以法治保障创新。令人欣喜的是,面对日益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2015年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加对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条款,明确了网络帮助侵权行为的刑事责任;《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盘服务版权秩序的通知》等规范了重点领域网络版权秩序。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旨在厘清互联网领域的责与权、保障权利人合法利益、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为知识产权所有人营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法律法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个个创新主体获得了收益,创新—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当然,有法可依是基础,下一步我们需要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发力。国务院2015年12月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等一系列举措。这就要求执法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基于新技术的监管手段,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每一个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