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星期四

    生态好的村庄才美丽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有成”

    作者:本报记者 张锐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08版)

        陡峭的山岩下,清澈的小河缓缓流淌,河岸高地的菜园里铺满了新绿,循着斜坡向上,新建的水岸民宿与旧宅改造的山麓乡居层层叠叠。4月12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美丽中国河北行”采访组来到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松树口村。村民王术芝说,靠着农家乐,她家一年能有30来万元的纯收入。从村民出山务工的穷山沟,到游人慕名前往的休闲地,松树口村的巨变主要得益于河北省2013年开始推进的“四美五改·美丽乡村”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满意,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扎扎实实地、一招不让地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表示。河北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扶贫攻坚、搞好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预计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优化人居环境,扮靓美丽乡村容颜

     

        “垃圾遍地、粪土乱堆、柴草乱垛,没有专人打扫,来了检查搞突击。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一直是农村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秦皇岛市卢龙县农工委书记田光说。

     

        2015年,卢龙县作为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县,开始探索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中标的保洁公司在乡镇设立环卫所,按照每100户设一名保洁人员,每15户配一个垃圾桶,每1万人配备一辆垃圾收集车的标准,配套了乡村环卫设施。经过不懈努力,卢龙县走出了一条由保洁公司“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乡村卫生治理之路。

     

        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河北省大力推进“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改厨”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苍蝇随处飞,臭味跟风走”的历史已渐行渐远,乡村的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促进产业融合,厚植美丽乡村根底

     

        保定市安新县将白洋淀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力推进淀区清障清网、船只整治、村庄改造等工作。如今,“天蓝水清、苇绿荷红”的北国水乡风光更胜从前。  

     

        “我打鱼打了30多年,后来下船上岸,在这个望月岛上开了农家乐,每年都要接待千余人,有不少是回头客呢。”王家寨村66岁的村民陈茂拴说。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水介绍,2015年,王家寨村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各项收入近4000余万元。        

     

        “不只是扶贫,我们希望能够断贫,让周围村民不会返贫。”易县现代生态农业公园负责人王宏伟说,该园区立足于当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环境,依托中国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从事林果种植加工、休闲农业旅游及其他衍生产业,带动了周边约400位村民就业。

     

        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两个孩子一头牛”式的经营,愈发不能满足农民对发展的渴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山区开发紧密融合,突出区域化布局、景区化改造,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形态。

     

        引导文化娱乐,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农工委书记赵启伟说。利用村庄基底、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氛围等有利因素,北戴河村村委整合了村内的84套闲置的老宅院,引入了树梢美术馆、爱淘器等40余家艺术机构,同时引导广大村民参与艺术创作及艺术产品的制作。丁记藤艺的丁新霞说:“北戴河村的藤编传统很浓,这是我们入驻的主要原因。”据了解,2015年国庆节期间,该村举办了首次创意园体验活动和大众创意市集活动,吸引了两万多游客体验参与。

     

        “我们村的皮影匠们除在农闲季节活跃在乡间文化舞台外,还多次去北京、英国、美国演出呢!”秦皇岛市青龙县王子店村党支书邵兴阳说,“村里利用文化广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队,把村民从麻将桌、小酒馆拉了出来。现在每天清晨早起、傍晚饭后,都能看见一家家老少小憩散步的融融场景。”

     

        乡村的发展,不能成为城市的“翻版”,更不能成为文化的荒漠。从乡村的保护到开发,从规划到设计,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考虑各地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和特色符号,始终致力于传承既有的农耕文化底脉,又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接轨。(本报记者 张 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