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新闻人物

    张孝德:大器晚成 缘定生态

    作者:光明网记者 蒋正翔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6日 04版)
    资料照片

        1992年夏,在山西乡村的一个百年老屋里,踌躇满志的张孝德摊开稿纸,开始认真梳理他多年来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

        这一年,他在家省亲,白天侍候病重的父亲,晚上挑灯夜战。一个月后,一个关于生态文明与中国未来复兴之路的5万字提纲形成。彼时,风华正茂的张孝德在山西晋城经贸系统工作,备受领导器重。然而,5万字提纲勾勒的研究框架如此之大,是需要投入毕生精力来做的事。

        一边是顺风顺水、风光体面的大好前程,一边是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的研究。怎么办?

        思虑再三,他决心跳出官场。这是一个异于常人的决定,面对领导即将提拔重用的赏识,他“曲线救国”——先以当时流行的“下海”名义,将档案从机关转至当地一所师专,用两年时间完成了35万字的《文明的轮回》的书稿。

        书稿完成后,为了出版,他申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试图与北京学术界建立联系。然而,他的研究并没有被北京的学术圈接受。张孝德曾先后找过7家出版社,均没能出版。对此,张孝德并没有气馁。在他看来,这本书就像十月怀胎,时间未到,还需要等待。之后,他做出一个决定——将这本书束之高阁,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北京的学术圈,为未来长期研究做准备。就这样,1997年不惑之年的张孝德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0年,43岁的张孝德博士毕业,来到国家行政学院工作。此时,他的同龄人几乎都是教授、博导;而他,只有一张博士文凭。此后几年,他专心治学,做课题,搞研究,终于在49岁之前成为教授。6年时间完成从讲师到教授的蜕变,如今,他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兼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等数职,张孝德的经历堪称大器晚成。

        谈及这段岁月,张孝德显得云淡风轻,“虽然很曲折,但并没有感到很大压力,因为我走的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所以我过得很充实。”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张孝德以其敏锐的观察,坚信等待多年的生态文明时代即将开启。于是从2009年开始,他启动了被搁置的生态文明研究。他在媒体开辟专栏,连续发表了关于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文章50多篇,广受业界关注和好评。2013年,搁置近20年的《文明的轮回》专著出版;2014年,第二本关于生态文明的著作《生态文明立国论》出版。“人生中有些事情是在追求中实现的。”张孝德对记者感慨道。

        “我们这代人有强烈的责任感,总是有股把地球扛在肩上思考问题的劲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孝德在研究中发现,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乡村。为了研究中国的乡村,他用脚来做学问,用大量时间深入乡村调研,几乎每年都要到海拔4700米的青海三江源牧民村进行调研。2013年,张孝德发起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研究中张孝德发现,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短板是乡村教育。

        2014年,张孝德发起成立了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复兴乡村文明,要从幼儿启蒙教育抓起。”采访最后,张孝德说:“乡村教育不仅是乡村文明复兴之魂,而且也关系到6000万留守儿童命运的大问题。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坚信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在与城市文明的共生中,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幸福、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光明网记者 蒋正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