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记者连线

    切尔诺贝利:被隔离的三十年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6日 12版)
    这是4月19日在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拍摄的普里皮亚季市。普里皮亚季市建于1970年,目前已是一座“鬼城”。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摄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性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核辐射严重污染,十几万人紧急从污染区撤出。一批直接参与抢险的核电站工作人员、消防队员、军警等因遭受严重核辐射而丧生,随后来自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60万人因直接参与爆炸后的清理工作而受到身体伤害。

        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对包括48万少年儿童在内的切尔诺贝利地区的220万人口形成了威胁,即使大多数居民撤离了污染区域,但俄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10年后,核辐射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死难者多达30万。

        30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仍是一块被隔离的污染区,那些经历了那场灾难并有幸活下来的人们依然不能返回家园。

        2016年4月25日,俄罗斯塔斯社举行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30年研讨会,当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处理委员会主席、苏联核能源部部长、苏联机械制造部部长以及曾经参与事故处理的其他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反思这场大悲剧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深刻教训,研究和探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未来。

        据介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普里皮亚季市至今仍然堪称“鬼城”。整个城市神秘而又诡异,处于“死亡状态”。但对曾经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来说,切尔诺贝利是“30年如一日”的故乡,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难忘记忆。自2003年少部分人陆续返回到切尔诺贝利,他们住在紧邻封锁线的地方,尽可能离“自己的城市”近一点。

        据俄网站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心区域——被封锁的“鬼城”普里皮亚季,眼下已经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废墟中如今出现了一批野生动物。狼、水獭、黑鹳、天鹅、海雕、黑琴鸡、河狸、麝鼠、狍子、驼鹿等一批被列入动植物保护红皮书的濒危野生动物,如今把废弃厂房和破败民居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据说污染区内还有成群的野马和野牛,辐射似乎并未影响他们的生存和繁衍。

        尽管目前已有约500名切尔诺贝利人重返故土,“鬼城”又有了车辆行驶和修理房屋的声音,但土壤和空气中的辐射指数仍然高得吓人。按专家的说法,这里的生态环境恢复到适合人居的水平至少需要1万年。因此,专家们认为,少数人愿意在隔离区内重新安家并不意味着这里脱离了危险,或是成了世外桃源。2013年夏天,4号核反应堆的石棺顶部曾出现裂痕,有关方面不得不请法国专家化解危机。据悉,包裹在反应堆外的石棺马上就要超期服役了,法国novaka公司已经着手为核反应堆建造新石棺。

        依照俄网站公布的“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处理计划大纲”,有关方面计划在2022年之前完成核反应堆以及相关设备的封闭工作。2045年至2065年间,可根据情况拆除部分外部结构。也就是说,到2065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安全处理工作才能走完第一阶段。当年从切尔诺贝利紧急逃离的居民就连衣服和鞋帽都没来得及全部带走,他们全都以为几周或几个月后就能返回家园,然而,他们绝不曾想到,人类几乎无力告别这场自己制造的灾难。

        (本报莫斯科4月25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