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鉴赏

    胡杨精神不朽

    ——欣看现代豫剧《大漠胡杨》

    作者:王蕴明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15版)

        作为菊界的一名老兵,观看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进京演出的现代豫剧《大漠胡杨》,心中不由得泛起缕缕情思。记得二十余年前,我因公去新疆,驱车行进在茫茫戈壁滩上,时见数棵昂然挺立铁骨虬枝的胡杨,若许豪气油然而生。其“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坚韧品格立浮脑际。又忽见远处绿杨参天,房舍井然,伴行的当地同志告诉我,那是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所在地,久蓄的敬仰之情,顿满胸臆。既深感当年党中央“屯垦戍边”的英明决策,更为万千军垦战士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在这“黄沙万里百草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大漠中造出片片绿洲、万顷良田所感动,这是何等的不世功勋!

        豫剧《大漠胡杨》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将1955年第一代兵团战士改天换地的壮怀激情、披荆斩棘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今天的舞台上,彰显了他们面对飞沙走石、寸土不生的荒漠,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坚定意志与高洁情操。剧中主人公段香妮的丈夫高栋梁先是在开山劈石、修筑水渠的爆破中失去一只臂膊,后又在抢堵决渠中牺牲,段香妮忍受着早年丧夫、幼子被狼咬死的巨大伤痛,毅然坚守在岗位上。20年后,在那个“动乱年代”,兵团“返乡潮”涌起之时,当年热恋着她的老同学从河南老家专程赶来,劝其一起回家乡工作,段香妮面对着她亲手培植的万亩良棉和埋葬着丈夫的参天绿杨和胡杨,她心似狂澜,情同烈火,最终认定我的亲人、青春、事业在这里,我的人生也就要在这里!不只是段香妮,这里还有老场长、李豫西、黄石榴……这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一座矗立在西疆的丰碑!

        令人肃然起敬的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该团1956年始建于河南洛阳,1959年集体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剧团的演职人员同军垦的兵团战士一样,栉风沐雨,近60年来,他们满怀着“天涯无处不故乡”的亲情与豪情,足迹遍布天山南北,每年演出200余场,与兵团战士们心连心、情相通,以他们娴熟的演技和优美的歌声激励着战士们的壮志豪情,温润着战士们高洁的心灵。他们以高尚的敬业精神,传承着豫剧艺术,培育着戏曲事业的接班人。

        《大漠胡杨》的演员阵容整齐,且均系新生代的青年演员,个个称职,配合默契,全台“一棵菜”。尤其饰演段香妮的张培,年仅26岁,扮相俊美,唱、念、做、舞俱佳。她对人物的把握准确,体验与表现到位,剧中人由青年到中年,30年间,风雨沧桑,困苦艰难,演来形神兼备,情感波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举手投足,既生活化,自然得体,又在戏曲美学的韵律规范之中。她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脆亮而甜润。香妮在绿杨中对着丈夫坟墓的大段倾诉,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唱出了人物的情感与信念,唱出了豫剧声腔之美,听来令人荡气回肠。

        音乐唱腔设计,既保持了豫剧音乐的本体特色,又融入若干新疆的地域音乐元素,本色而新颖。导演统筹全局,营造了一出编、导、演、音、美和谐统一,既豪迈激越,又情深意厚的舞台景观,尤其广纳了包括新疆特色的多种舞蹈手段,力求呈现一种充分体现戏曲美学精神的现代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场景,努力提升现代戏曲的美学品位。只是有的舞蹈场面如堵水渠决口段落,尚未臻贴切。

        剧本乃一剧之本,该剧在立意确立、人物设置、情节构思的编织,尤其舍繁就简,将笔墨聚焦于当年一代热血青年在支边屯垦中的生命历程和情感轨迹,不仅令其开辟了有别于同类题材的新天地,而且贴近于当代青年的创业心境。而其语言、唱词的锤炼,保证了人物的性格和情境的表达。如段香妮赞美胡杨的唱词,及为高栋梁送葬时“扯一片彩云覆盖你”的女声伴唱等,都贴切本色又充溢着诗情画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