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95摄影·中原”摄影展聚集了包括于德水、姜健在内的14位河南青年摄影人,他们用内心对摄影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点燃了河南摄影的炽烈火焰。
20年后,“惊蛰·2016摄影中原再出发”摄影展在河南省郑州市昆仑望岳艺术馆开幕。来自河南各地的十余位青年摄影人怀揣着自己的艺术理念再度聚到一起,选用“再出发”为名,意在向老一辈摄影艺术家致敬。
这次展览由陈卓、高山、和大煦、李奔跑、李乐方、李潇、慕容拖鞋、梅若梅、“宁凯&Sabrina Scarpa”小组、庞东晨、孙彦初、王永攀、魏子翔、张二、吴迪十余位青年摄影人的作品组成。他们代表着河南摄影的新生力量,自小生活在这片农业文明孕育的土地上,也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浸染。他们的作品形式和表达语言多元化,同时又存在着相同的文化根脉,各自用摄影艺术阐述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这次展览呈现的作品,相比20年前更多是表达摄影师的个人生活,以个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由公共话语转向了自身。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宇宁所说:“老一代人那时更多是在努力证明摄影是艺术,我们这一代人则在证明艺术也可以是摄影,是我们的生活。”作为这次展览的学术支持,于德水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举办这次展览也是为了打造一个平台,把河南这一批青年影像力量呈现出来,让这一代的摄影群体有一个集体亮相,今后这个展览将会作为一个品牌持续做下去。”
时光在不停转换,精神却永恒不变。“95摄影·中原”的艺术精神再次被这些青年摄影人所秉承,他们接过河南摄影的接力棒,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再一次出发。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30日。
对话艺术家
记者:同是河南摄影师,这次的展览作品与20年前有什么区别?
陈卓:地域对于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可能共性会慢慢减少,人们的思想也在趋于多元化,但是在根源上共性肯定是有的。这些作品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始终在根上影响着创作者,20年前的他们和20年后的我们关注的点和话题始终还是有相同之处。
梅若梅:20年前的那14位摄影家的作品可能与时代有更多的关系,他们可能对于社会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而我们现在这十几个人更多是从自我出发,表达自己。
记者:河南作为摄影大省,生长在这里的本土摄影师有没有自己的特点?
张二:我觉得就像摄影师严明所说的小镇青年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土洋土洋”的。虽然他们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事物,眼界开阔了,但是自小生长在内陆省份,有时候还是克服不了一种朴实或者说朴素的性格。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自小耳濡目染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和新生事物是一种冲突,也是一种传承。
梅若梅:我觉得是在一个共同的大基调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风格。
记者:作为参展艺术家,怎么评价这次展览?
陈卓:河南的年轻人之前没有一起做过这样一件事,但是我们本身很团结,大家只是本本分分地拍好自己的照片,没有与外界有过多的联系。这次有这样一个机会,至少我们在用很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至少在郑州,有最好的装裱,我们就做最好的装裱,有最好的输出,我们就做最好的输出,大家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至于最后产生怎样的影响,那不是我们所考虑的。
李潇:我在北京、成都、广州都生活过一段时间,我觉得相对于这些城市,郑州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给年轻摄影师展示的机会并不多。这次展览有这么多优秀的前辈带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去探索,去呈现自己的作品,给我们一个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平台,这是非常棒的。
张二:惊蛰,其实就是小虫子在漫长的冬季中蛰伏,保存着自己的能量,忽然一阵暖风吹来,就被惊醒了。这种惊醒也许并不是那么波澜壮阔,却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我们做这次展览的初衷是,做得好与不好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给大家一个传播的机会,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本报记者 周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