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鲁迅笔下的乌篷船,缓缓行驶在浙江绍兴的环城河上,水清如镜,沿岸绿树成荫。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在这座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城市的人,那以水为美的自豪感。
千百年来,绍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6759条河流交织延伸,拥有“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诗意的江南水乡建筑和桥文化。改革开放后,绍兴逐渐形成了以纺织、印染、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这样的结构也带来重大代价。不少河流被污染,填河造地一时成风,水城特色消退。
2013年初,针对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浙江打响铁腕治水的“五水共治”攻坚战。借助“五水共治”,绍兴誓言“重建水城”。在大力治水背后,还有产业结构的悄然改变。历史上在绍兴经济舞台上唱主角的“三缸”——染缸、酱缸、酒缸正逐渐转型,取而代之的是高端智能装备、信息经济等五大“新秀”。
不仅是绍兴,在浙江,从城市到乡村,都争为“五水共治”晒出满意成绩单。这成绩单中就有产业的转型升级。
“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如果就治水而治水,即便花再多的钱,最终都会‘打水漂’。”早在2013年底,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就系统阐述过“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推进产业升级已成为浙江人的共识。
乘东风,治水推进产业绿色升级。“五水共治”在倒逼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有效破解一系列影响科学发展老大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衢州龙游县,以养猪起家的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在已发展成为国内首家以生猪排泄物为主要原料,融沼气发电、余热利用、有机肥生产、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循环化发展示范企业。
在该公司记者看到,一车车猪排泄物通过密封的槽罐车运到厂区。这些排泄物先进入匀浆池,与茶叶渣搅拌均匀后,用污泥泵打入一级厌氧发酵罐,经过25天的恒温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过脱硫、净化进入气包进行发电,电流经过升压,运送到国家电网。董事长朱有标介绍,开启能源公司每天处理猪粪达到600吨以上,年发电量1600余千瓦,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实现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整治生猪养殖对水的污染。衢州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猪调出大市,一方面,养猪使得百姓的荷包鼓了起来,另一方面,也给衢州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衢州市把生猪养殖整治作为“五水共治”的首要任务,加快畜牧业转型。
“这就是一种倒逼,现实问题让养殖产业不再是单纯的‘养’,而是应该实现养殖场清洁生产和污染物零排放,形成整条绿色养殖产业链。”衢州市治水办主任助理杨水荣说。
在浙中金华,“水晶之都”浦江县,水晶产业产量曾占全国80%以上。散布全县的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音污染,农村65%以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五水共治”战役打响以后,浦江率先对水晶行业开展全面整治,两年间共取缔两万多户无证(照)水晶加工户,淘汰9.2万台加工水晶的设备。系统化的治水组合拳,让深受污染的浦江重现绿水青山。2015年,全县水晶产业在加工主体减少90%的情况下,产值和税收分别增长24%和2.6%。
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把良好水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是浙江“五水共治”发展新的增长点。
绍兴市上虞丁宅乡历来有“江南蚕桑之乡”之称,农业特色鲜明,拥有悠久的蚕桑文化,有蚕桑、草莓、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
如今的丁宅乡,各类农业园应运而生,南野生态农庄就是其中之一。农庄主人王园园是一名80后,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3年前,因看好丁宅乡发展生态农业的市场,她放弃了在首都的工作,回家乡与父亲共同搞起了生态农庄,种植西梅和冬桃等高档水果。她还利用水果种植的闲暇时间,养起了土鸡,养殖规模已扩大到3000余只,最多每天能产1200只土鸡蛋。“丁宅现在生态环境好,水绿山青,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我们的生产的土货不愁没生意。”王园园告诉记者,在丁宅,不少农户靠着出售山里的土货,走上了致富路。
凤还巢,生态农业带来回乡创业潮。如今,在浙江农村,看到家乡的巨变而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衢州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这座在马金溪畔的小村庄,过去由于河道无序采砂,自然岸线遭到破坏,砂场污水外排,成为垃圾、沙石料堆放地,绿色植被破坏严重。
“前些年,想要下水游泳根本不可能。”村民段书英从小生活在这里,村子环境差、收入少,她很早就外出打工。去年,她和姐姐回家乡依山傍水开了一家名叫“汉唐香府”的民宿,到了夏天闲时就会游游泳、爬爬山,“刚回来时,我有140多斤重,现在我减掉了30斤啊,景美人就美”!
2014年,下淤村借力浙江“五水共治”,关停采砂场,处理废水污染,清理河道,发展农家乐。通过一系列整治,下淤村已经成为村里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过去村集体年收入只有5000元,到2015年,村里依靠旅游经济收益就能达百万元。很多像段书英一样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对于治水造景带来的改变,下淤村支书叶志廷深有感触:“通过治水造景搞旅游,咱们村民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努力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浙江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产业转型,一批新经济新业态正破茧而出。
(本报记者 陈旭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