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叶尔羌河欢唱了56年的团结和谐歌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红光村民族团结和谐共进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0日 05版)
    78岁的麦麦提·伊来克和儿子库尔班·麦麦提以及小孙子幸福地在一起。王瑟摄
    红光村小广场上欢舞的各族兄弟姐妹。 王瑟摄

        走进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红光村村委会会议室,“红光村民族团结公约”占据了整面墙,墙上满是签名,有汉文,也有维吾尔文。村党总支书记南广禄介绍说,这是2013年5月一次升国旗仪式后,村委会向大家公布了“红光村民族团结公约”后,全村人自发的签名。

     

        “没有动员,全是大家自觉自愿,许多人说,这样的事早就应该做了。”南广禄说。

     

        在这个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9个民族组成的4000多人的村庄里,是一派民族团结和谐的繁荣景象:村委会前小广场上每天都有各民族男女欢快地跳舞,村巴扎上各民族群众亲热地拥抱交谈,随便找个人问问他如何与其他民族交往,都会听到一大堆感人故事。而令人赞叹的是,这个村的年轻维吾尔族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村小学很早就成为一所双语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70%以上,其中近一半学生来自邻近村庄。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个村庄56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发生过一起暴力恐怖案件,也没有人参与暴恐案件。用南广禄的话说:我们红光村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质朴,团结和谐。

     

        红光村位于巴楚县、莎车县交汇处,距离麦盖提县城远,自然条件并不好。全村人均收入曾经是麦盖提县最高,如今因为全村的支柱产业红枣和棉花价格下跌,去年人均收入不到1万元,可村民的幸福指数却很高。

     

        红光村是怎么做到民族团结和谐繁荣的?发生在村民身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红光村。

     

    村规民约从“无形到有形”

     

        1960年,几个不同民族的农民来到这片戈壁沙滩开荒种地,建立了红光农场(后改名红光村),意为党的红色光芒照耀的地方。

     

        现在已是78岁高龄的阿布里孜·麦麦提回忆说:“那时我们吃的是苞谷面、野菜,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地窝子。各民族兄弟姐妹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地窝子里睡觉,有一碗饭、一个馍馍就分着吃。累了,汉族兄弟姐妹就唱戏给我们听,我们也拉上他们一起跳舞。有了新的种田知识,汉族兄弟总是首先想到我们,我们有了好吃的首先想到他们。56年了,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大家的感情越来越深。”

     

        一位维吾尔族长者曾激动地在全村会议上说:“你们天天说谁谁是维吾尔族,谁谁是汉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是兄弟姐妹。以后不要这样说了。”话音刚落,全村人热烈鼓掌。

     

        “多少年来,不同民族村民有婚丧嫁娶、危难困苦时,大家都自觉地参与。我们有多位维吾尔族同胞与汉族同胞结下了很深的友情,当看到汉族同胞去世时,主动要求抬棺材、守灵。不论是汉族的春节,还是少数民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大家都互相往来。再看看村里众多的乡亲们,不论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手来帮一把。”南广禄书记一口气说了这些。

     

        2013年,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村委会座谈。谈起现在的生活,大家觉得幸福无比,说起过去多少年的民族团结更觉得来之不易,最后一致同意,定一个民族团结公约,把这个已经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多年的“规矩”写出来,贴在墙上。

     

        南广禄与其他几位村党总支部的委员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写下了这个红光村民族团结公约:重大节日互相往来,婚丧嫁娶互相参与,风俗习惯互相尊重,急难困苦互相帮助,先进文化技术互相学习……

     

        民族团结公约写出来后,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大会一致通过。

     

        “我当时觉得这个公约简单了点,乡党委书记李波觉得这样好,乡亲们容易记,更容易做到。”南广禄笑着说,由此,就出现了大家主动要求在公约上签名的事。

     

    村民公约从“有形到无形”

     

        78岁的麦麦提·伊来克听说记者要来,特意穿了件干净的白衬衣,早早站在门口迎接。他正忙着办坚持了34年的一件事:宴请全村民族团结代表。

     

        “34年前,新疆决定把每年的5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那时我就想做一件事:每年5月宴请村里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的人。今年我已经准备了两只羊,还要多准备一些东西,多请些人。”

     

        南广禄对这位老人34年前宴请全村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的事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老人一家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在过古尔邦节时都舍不得多买一公斤羊肉,但每年5月他都要买两只羊宴请大家。这些人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大家在老人家里谈心、歌唱,非常快乐。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老人的这一举动竟坚持了34年。“如果老人仅仅是为了宴请而宴请,是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的。它早已成为老人内心深处最神圣的事,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老人一生最想见的人就是毛主席。去年,他有幸与村里另外9名先进人物受邀第一次到北京参观,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仪式,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他说:“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

     

        今年5月,他还受邀去湖南毛主席的家乡参观,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图尼莎·艾白看到村妇联主任赵文明家的麦秆、玉米秆很多,就想买些喂羊。赵文明说:“我家麦秆、玉米秆都有。你需要,我可以送给你。”图尼莎·艾白不好意思收,没想到赵文明很快把麦秆和玉米秆送到他家了。

     

        赵文明说:“对我而言,这些麦秆一年也就几百元的收入,但对他家来说,就是个不小的数目。他家有病人,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我能帮就帮他一把。”

     

        2008年9月的一天夜里,赵文明值完班回家,看见一男一女扛着行李走在路上,她便停下询问。原来他们是从和田地区皮山县来这里拾棉花的,因为双方没有沟通好,闹得不欢而散,打算回家。

     

        考虑到他们路途遥远,加之天色已晚,赵文明主动邀他们来自己家住下,等天亮了再走。回到家,赵文明又说想请他们来自家拾棉花,让他们考虑。第二天一大早,看着准备好的早餐,那位妇女主动说:“你家人这么好,不管棉花好不好拾,我们决定留下来了,工钱你看着给。”

     

        这次偶遇,两位维吾尔族乡亲与赵文明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每到拾棉花的时节,他们就叫上七八个人一起来红光村打工,他们之间,你送我核桃、杏干,我送你衣服、围巾,成了一家人。

     

    只要真诚,就能换来真心

     

        2013年夏收时节,艾力·阿西木把自家的牛拴在了麦地旁,开始收割麦子。谁知牛挣脱了绳子跑到隔壁地里吃起了棉花叶子。当艾力·阿西木发现时,牛已经把包文军家的棉花地糟蹋了一大片。

     

        第二天,艾力·阿西木主动找到包文军想说这事,包文军没等他说完,笑着说:“没事,以后把牛拴好就行了。”这件事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过去了,没有人深究。

     

        “更让我感动的是,去年我家的牛跑出来吃了吴爱国家的61株棉花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我主动找吴爱国商谈怎么赔偿时,没想到他拉起我的手说,行了,这不算事,今年你家种瓜了没有?我摸不着头脑,顺嘴回答:种了。他笑着说:等你家西瓜熟了,我到你家吃几个西瓜就算补偿了,行不行?那一刻,我不知说什么好。”艾力·阿西木说到这,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南广禄说,这样的事在红光村有很多,但并没有伤了大家和气。大家在把话说开后,都会拉拉手,像兄弟一样相视一笑就完了,有些最终还成了好朋友。

     

        “在红光村,你让我一寸,我敬你一尺。无论两个家庭是什么民族,只要真诚,就能换来真心。只要友善,就能换来和谐。牙齿也会跟舌头打架,但这丝毫不会减少我们兄弟姐妹的情谊。”南广禄深情地说道。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