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

    我的藏碟生涯

    作者:周黎明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5日 16版)

        我的藏碟生涯大约从1998年到2010年,仅维持了12年光景。跟我评论过的影片相比,我收藏过的数量并不多,估计在两三千的样子(我评论过六七千部中外影片)。我有一个怪异的癖好:看过的影片可以轻易送人,但舍不得扔掉,因此,留存下来的影碟中真正值得收藏的屈指可数。

        我经历了VCD的尾声和DVD的全过程,等蓝光流行时,我已经彻底放弃了买碟的习惯。我最初买碟时,仍未回国定居,最大的感受是价格的差异:我在美国买一张影碟的钱,在国内可以买28张。其次是种类:美国通常只能买到商业大片,但国内却可以发现千奇百怪的艺术片。换言之,即便钱不是问题,我在国内通过影碟可以观赏到的中外作品也要多得多。

        说到藏碟,盗版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从上述的价格差异,读者已经猜到里面有正版和盗版的区分。是的,5元一张的碟几乎不可能是正版。作为一名资深消费者,我看待盗版的角度有三方面:从法律角度,无论在哪个国家,盗版都是非法的,这毫无疑问。从经济的角度,盗版对中国电影的伤害要远大于对外国电影。因为中国实行进口片配额制,能够正规引进的外国影片非常有限,而对于没有引进的影片来说,只要盗版碟没有流出中国,那么,片商是没有损失的。从文化的角度,没有哪项官方或民间的交流项目能起到盗版的传播作用。我以为,盗版和打击盗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这里牵涉到政府的打击力度,但更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如果一张正版碟需要花费普通人三天的收入,盗版是不可能消亡的。19世纪末的美国,不法书商大量盗版狄更斯等英国作家的作品,但后来美国的富裕程度提高,加上法制的不断完善,盗版书就绝迹了。

        我的藏碟生涯,见证了中国打击盗版不断升级的过程。大约在2007年,我在广州一家音像城挑碟时,碰上搜查队扫荡。店主还没来得及把我们客人放走,就迅速关上铁皮门,然后把大量影碟转移到天花板的夹层里。搜查队敲开一个一个室内摊位,整个过程我在黑暗的小屋里听得一清二楚,担心和兴奋夹杂在一起。担心的是自己惹上法律麻烦,因为我不清楚购买盗版碟是否犯法;兴奋的是自己作为龙套参与了一次戏剧性事件。等敲到我们躲藏的摊位,大家默不出声,不巧档主的电话响了,她又不自觉接听了,结果被搜查队发现,只好开门。搜查队看都没看残留在桌子上的少量影碟,直接用棍子顶开天花板。看来两边都是老手,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这次经历我写成英文文章,发表在《中国日报》,也算是我对于盗版和打击盗版的亲身体验。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我买碟的心态是十足的土豪。我可以一次采购相当于一个美国社区图书馆的影碟,一年内可以积累到一个美国大学图书馆的量。档主见我来,都呈巴结状。一般客人通常买两三张流行大片,而我会搜刮几百张他们闻所未闻、译名错误百出的小众影片。那阵我为了编写那囊括五六千部影片的观影指南,正在狂览各国影史,所以,心中有一张可无限加长的购片单。据说我那套书出版后,反过来刺激了那些影碟的销售,但那跟我已经没有关系,我也得不到一毛好处。一百年的人类影像叙事艺术集中在那几年里流入中国,中国影迷每人每天都可以诞生自己的电影节,其作品丰富程度绝不亚于国际上的A类影展。

        我有好几位熟人,其藏碟的数量和质量远超过我。他们有严格的规范,我则很随性;他们只买D9,我购进的多数是D5(但我不买枪碟以及把多部影片压缩在一张碟上的所谓系列)。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买碟只是为了看碟方便,而不是为了拥有人类的影像宝库。从一开始,我便觉得,同样作为知识和艺术的载体,书和碟具有不同的价值。谁若能拥有最早记录《论语》的竹简,或者莎士比亚的最早对开本,那就是传世的宝贝。但第一批压制出来的《教父》影碟,我真的怀疑它能够升值。数码的介质易于保存人类知识,但介质本身的重要性是大打折扣的。

        说实在,历史上出现的大多数影片是不值得多数人花时间去欣赏的,但你若从事某方面研究,可能就有必要了解其中一部分。影碟跟印刷术一样,把原本只有非常富有者才买得起的东西,一下变得大众化。每当我站在书架的一排排影碟前,我便回想起《上海的早晨》中上海大富豪家里只有三部嘉宝电影的细节。就拥有影像资源而言,我们每个人都要比20世纪30年代富豪富有成千上万倍。但是,拥有影碟不等于拥有了里面的影像知识或者欣赏水平,因此,这些收藏是用来当摆设还是真正观看,才能决定它们的价值。

        视频网站的出现,对我而言取代了影碟的功能。动辄上万部的片库,不是我辈可以轻易做到的。买碟的钱不是问题,储藏碟的空间才是问题,如果你拿出30平方米来藏碟,折算成北京的房价,那是很吓人的。近年来,视频网站越来越规范,盗版淡出,正版居上,因此,残存的负疚感便可以彻底放下。然而,恰恰在这当口,我突然发现,有一批影片是网站不可替代的,因为影碟提供了整个创作背景,包括主创的解说,相当于那部影片的创作历程。那样的影片无须多,有一两百部足矣。那些都是可以不时拿出来细细品味的绝世佳作,我不希望把观赏的主动权交给任何网站或他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