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4日 星期四

    编者按

    作者:赵敏俐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4日 08版)

        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近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巨大文化变革,致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几乎被人们忘记。百年来,中华吟诵所以不绝如缕,幸有很多前辈学者为此呕心沥血、大声疾呼、身体力行,如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在保存吟诵传统、从事吟诵教育、培育吟诵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吟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研究与传承等工作得到了重新开展。然而时至今日,国人对吟诵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甚至还多有误解。在此,我们编发一组文章,对吟诵的重要流派和地域传统做一些基本介绍,期望人们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吟诵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声音表现方式,是将汉语诗文的声音之美、意蕴之美,通过“吟”或者“诵”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强化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吟诵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而是一种有着浓厚文化意味的形式,它本身就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首诗或文想要通过吟诵的方式获得美听的效果,吟诵者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规则。这种规则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汉语文字读音的掌握,包括对发声发音方法的正确掌握;第二是对作品内在结构、节奏、韵律的准确把握,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第三是正心诚意的态度。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琢磨、不断实践,才会产生一首好的吟诵。

        一个吟诵名家、一个吟诵流派的产生,或者一个地区吟诵传统的形成,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地区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是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我们在这里所介绍的唐调吟诵、华调吟诵和常州吟诵,就是其中的代表。唐调的创始人唐文治,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其吟诵上承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在“阴阳刚柔”之道和“因声求气”之说的启发之下,潜心研究数年之后,才在原有江南吟诵调的基础上结合桐城派理论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唐调”,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完善的吟诵体系,为吟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把吟诵当作实现性情教育、道德教育的手段,借此完成文化救亡的使命,在无锡国专培养了上千名国学人才,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作出了独特贡献。华调吟诵创始人华锺彦先生的学术传承同样渊源有自,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套式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常州吟诵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地方命名,并且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吟诵。深厚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地方语言,一大批优秀的吟诵传人,使常州吟诵在全国各地的传统吟诵中独为翘楚。由此可见,吟诵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读书方式,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它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吟诵的传承与推广,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传统吟诵的采录、整理、学习与研究。它们是中华吟诵的瑰宝,是开展普通话吟诵的前提。同时,吟诵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入门途径,它将对古诗文的学习,由枯燥乏味变得生趣盎然,由简单的知性教育变成动听的美感教育,这正是中华吟诵的巨大魅力之所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