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中国记协第四届中非记者交流项目赴苏丹采访。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国际机场,钻出机舱,热浪便裹挟而来,而这还是苏丹人比较舒适的季节。有“热都”之称的喀土穆果然名不虚传,而全国3700多万人口中有800多万生活在这里。
到机场迎接我们的,是苏丹总统府的中国品牌汽车。在苏丹,我们的采访对象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与中国的合作,在几天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地处红海之滨的苏丹希冀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渴望。
产能合作涉及诸多领域
曾57次到访中国的苏丹总统顾问贾兹记得苏中合作的很多细节。苏丹与中国的合作1991年始于石油,此后中国石油企业在苏丹开始了油气勘探及开发。
1997年,中苏合资建设喀土穆炼油厂,其后又建设二期工程,形成每年500万吨的石油加工能力,提供液化气、汽油、航空煤油及附属产品。现在,苏丹石油供应的75%以上都依赖喀土穆炼油厂。中方还帮助苏丹仅用11个月便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抵达红海油港的输油管线。
我们从喀土穆驱车70公里赶往沙漠深处的炼油厂,这里已有近30公里的保护林带与绿化带、延绵数公里的能源新城,油车如过江之鲫。
炼油厂行政总监穆巴拉克很自豪:“这是苏丹最漂亮的地方之一。”他还自豪的是,通过与中方合建炼油厂,苏丹培养了石油人才,目前该厂1100名员工中中方员工不到200人。该厂改变了苏丹过去几乎无炼油生产的历史,部分产品出口周边国家。
石油只是中苏合作的开始。在最近10多年里,中国企业不断在苏丹开拓市场。长达800公里通往乍得、几内亚边界的公路已经由中国的工程公司完成。苏丹路桥部秘书长马卡维说,一直以来,苏中都在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保持合作。他透露,苏丹准备请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帮助,让苏丹航空公司购买更多的飞机,开通与中国的直航航线。
在水利、电力等领域,中苏合作项目也很多。投资5.2亿美元的麦洛维大坝成为苏丹历史上最大的开发型项目,满足了苏丹50%的用电需求。与此相配套,中国公司建设了上千公里的电网、输变电站、路桥等相关设施。苏丹第一副总统巴克利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些项目我们不能做好。”
毫无疑问,中国是苏丹连续多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从中国进口的物品占苏丹贸易额的60%。中国在苏丹港建设了一个免税区,通过苏丹,货物可到达中非国家和西非国家。
对于这样的产能合作力度,苏丹人尤嫌不足。苏丹石油部长穆罕默德·扎伊德说:“我们的石油仅开发了储量的11%,还希望更多的中国公司来投资。”苏丹水资源和电力部部长穆塔兹介绍,目前正在研究在苏丹南部再建几座大坝,届时与中国的水利水电合作将遍及苏丹。而大坝附近可做农业项目,苏丹的可利用土地仅开垦不到三成。
人文交流更为广泛
与中苏经济合作如影随形的是中苏人文合作与交流。苏中友协会长阿卡杜·穆奈姆说,苏中两国从50多年前就开始发展关系,不因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两国人民之间不断增进了解。
当我们造访喀土穆大学时,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文化日益浓烈的影响。作为苏丹最知名的高校,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吸引了全国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如今的中文系有300名学生,是其外文学院中学生最多的专业。
黑人女生李灿说,喜欢了解中国文化,很想去中国学习,看中国的长城。大四学生唐小狮很有个性,因为有一位表哥学中文,觉得很好玩,所以选择了学中文,他去年参加汉语桥比赛获得了第三名。他喜欢义乌小商品城。现在,中国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苏丹卖得很多,他的理想也由当翻译变成了与中国做生意。他认为淘宝很好很方便,他与很多同学都使用支付宝、微信等工具。
阿卡杜·穆奈姆会长说,学习汉语是苏丹人了解中国的第一步。除了喀土穆大学外,孔子学院等场所也为苏丹人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现在在中国学习的苏丹人超过3000人。为增进对中国的了解,阿中友协每年都会派一些人去中国看看,还组织艺术家为在苏丹的中国人表演,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苏丹。
总统顾问贾兹说,苏中关系互利互惠,双方合作一如既往,希望一直保持这样的关系,“希望苏中合作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
苏丹开启更稳定的投资环境
苏丹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位置和资源。这里是非洲的大门,中国可以通过苏丹将合作扩大到其他非洲国家。苏丹是非洲最大的国家,沙漠之中有大片土地可开垦,黄金等矿产储藏量大。而苏丹最大的痛是国家的纷争。在南苏丹独立后,苏丹的石油产量下降为原有的四分之一,仅能维持国内需求。这几年,苏丹镑的汇率大幅下降。
当我们抵达苏丹时,国家对话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对话正告一段落。来自全国的100多个党派和30多个反对政府的部落坐下来讨论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当苏丹各界逐步形成发展共识后,这个国家完全能够摆脱困境。委员会总秘书长哈西姆·哈利教授介绍,战争对苏丹影响重大,希望停止战争,开始制定新的永久性宪法。苏丹也正在讨论投资法,设计新的投资规范,推动外国投资。
苏丹第一副总统巴克利认为,现在是苏中关系最好的时候,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苏丹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中国的合作可以从能源延伸到矿业、农业以及更多领域。
(本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