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接地气 扬孝行

    ——评报告文学《生命的守望者》

    作者:李炳银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13版)

        最初看到牛海坤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守望者》时,我以为不过是一个常见的孝敬助残故事。可是,在深读过作品之后,我立即被其所蕴涵的精神力量震撼了。

        上世纪70年代初,内蒙古包头市远郊什桂图煤矿,采煤工朱清章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成为植物人。朱清章不得不辍学,挣钱养家。在20次的相亲经历中,朱清章都失败了。在第21次相亲时,一个叫张凤英的姑娘来到了他的身边。从此夫妻共同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结婚后18年中,二人竟有10年分离两地,丈夫在包头的医院里照顾瘫痪的父亲、妻子在家照顾植物人的母亲。1994年父亲去世,1999年妻子去世,朱清章依旧守护母亲并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奇迹发生了。自1974年突然昏迷成植物人的母亲,在2004年时竟神奇地苏醒了,并渐渐地恢复意识,如今89岁了,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着,2015年还出现在央视春晚现场。

        这样用大爱和孝行演绎的故事,表现出人性亲情之美。朱清章夫妇以孝行所唤醒的,也许不仅是长期昏迷的母亲,还有对无助者冷漠的社会良知。牛海坤的作品不再只是一个神奇的孝行故事,相信它会作为一种精神和情感的正能量,而对现实社会产生建设性作用。

        “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朱清章、张凤英夫妇对瘫痪在床的父母不放弃。父亲不忍看儿子艰难辛劳,曾试图携妻自杀,儿子在非常无助的时刻也曾有过跳崖的念头。但是,亲人间的真爱将这样的行为和念头制止。在这里,孝行是无我的付出和担当,是长期的劳累和忍耐。

        作者在追踪这个情感故事的同时,也对朱清章的生存环境、工作状态、生活面貌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辐射,从而将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在历史条件下艰苦、凶险的真实情形给予了传递,使更多的人对这个群体有所了解。曾经兴旺的矿区,如今呈现出一片衰败荒芜的景象。有关什桂图的故事,渐渐地变成记忆和传说。这些内容,也许是故事的背景,但也会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生命的守望者》是牛海坤的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或许是对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敬畏,牛海坤在采访阶段就很认真用力。她不光对当事人努力靠近,深入交谈,还专门到朱清章生活工作的煤矿等地去探访。因为充分掌握内容材料,作品情感厚实。她对题材吃得透,细节真实动人。作品接地气、扬孝行,具有纠世风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