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美丽广西”:好生态引领致富路

    作者: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07版)

        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近日,记者随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团深入广西南宁、来宾、桂林等地,发现过去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群众,如今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生态文明的大道,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生态乡村:“美丽中国”的广西实践

     

        南宁市郊的忠良村,前些年以牛栏臭气熏天、土地贫瘠闻名乡里。如今,村里白墙青瓦,碧水盈盈,游人如织。

     

        西乡塘区副区长林拓介绍,借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东风,政府帮助农民建设好了水、电、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农民的土地进行了有偿流转,忠良村建立了农业休闲示范区,农户办起了农家乐,现在这里环境美了,百姓富了。

     

        “曾经的广西,‘远看比近看美’,因为贫困。”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办材料信息小组组长彭书华说,尤其在农村地区,过去“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等问题突出。2013年5月,广西决定在全区范围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这是“美丽中国”的广西实践。

     

        据介绍,如今“美丽广西”建设从“清洁乡村”推进到“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绩效考核,8万多名干部进驻全区所有行政村。广西乡村三年大变样,村村寨寨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绿荫,河里有鱼虾。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集聚,每年乡村旅游人数超七千万人次,甚至有不少欧洲人来广西的乡村定居。

     

        彭书华告诉记者,现在广西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愿意在乡村等你!”

     

    不考核GDP: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这样一个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县,过去为了完成GDP指标,却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金秀以前砍了不少树木,全县森林年砍伐量最高逾100万立方米;后来挖铜矿,又搞铁合金,破坏了土壤和植被,污染水源。”金秀县副县长李成金介绍,这种生态与工业“双输”的状况,并没有帮助县里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后来,金秀不再考核GDP,不考核财政收入,转为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李成金介绍,不考核GDP后,金秀关闭了所有的铁合金厂、铜矿山等;“木头财政”逐步退出,全县森林年砍伐量下降不到10万立方米,生态得到全面恢复。金秀人把精力放在瑶山医药、茶叶、水果等产业的发展上,当地的野生茶、优质水果等逐渐发展到五万余亩,当地的石岩茶、绞股蓝、甜茶等产品远销到东盟国家。大瑶山生态民俗旅游发展红火,“世界瑶都”品牌愈发响亮,圣堂山、莲花山等风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滴水村,这几年发展起了旅游业。当了十四年的乡村医生全桂莲经营起了瑶族药浴,现在,她不仅自己富了,还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的瑶族村民一起致富。

     

        “善事可做,恶事勿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镇矮山门村,村屋墙壁贴着这样的标语。阳朔镇党委委员谢次睇介绍:“当地老百姓靠生态旅游致富后,村民们主动把传统的村训和家规贴上墙,潜移默化,宣传抵制唯利是图,最大程度保留当地的优良文化和淳朴民风。”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