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宣部宣教局 光明日报 合办

    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无愧大钊故乡人”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刘江涛 裴建伟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04版)

        “李大钊在北大任教期间,每逢寒暑假回乡时,常坐在村头的古槐树下和村民拉家常,宣扬道义主张、畅谈宏大理想,让革命的种子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清明节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清明缅怀英烈报告会”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聆听,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把李大钊故居前面的小广场围拢得水泄不通。

        作为报告团成员的乐亭县李大钊研究专家杜全忠深有感触地说:“大黑坨人对大钊精神的推崇和追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在这里,凡是跟李大钊有关的活动,总能激发起村民最大的热情,‘李大钊故乡人’的身份让他们倍感自豪。”

        近年来,大黑坨村在县、镇的鼎力支持下,坚持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清明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李大钊诞辰和殉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主题报告会、文艺演出、“红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大钊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增强,村风民风广受称颂。

        1919年,李大钊提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之精神,应将其‘推及于四海’”。90多年后的今天,大黑坨人铭记先贤教诲,用“博爱”精神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爱心故事。

        不久前的一天,胡家坨镇邮政储蓄所工作人员一大早便来到大黑坨村,找到村主任王友和,托他将一沓钞票转交给村民李福太。“多年来,李福太一直用‘李大傻’的名字给全国各地受灾群众捐款,上次他填汇款单的时候钱被偷走了,我们储蓄所立即报案,现在派出所抓到窃贼,这钱可以物归原主了。”储蓄所的工作人员说。

        “李福太是一名退休工人,村里人只知道他的退休工资从来不给家里,而是经常用来给敬老院送肉送油、补贴孤寡老人,可不知道他还当了这么多年的无名英雄。”王友和感慨地说。

        在大黑坨村,像李福太一样的“大傻”还有很多。汶川地震,一夜之间全村捐款3万余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修路栽树占了谁家“地盘”,村民们毫无怨言;旅游旺季来李大钊故居参观的人多,村民们主动拾掇好房前屋后空地供游客免费停车……

        在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吴瑞彬看来,大黑坨村人的思想觉悟确实高。他说:“故居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平时也会定期进行保护性修缮,几乎每年都有因维修施工而占地、封路的情况,可村民们毫无怨言;每年这里接待游客十余万人,但从未发生过游客与村民之间的纠纷。”

        “这眼古井,是当年李大钊的大祖父李如珍带领全村人开凿的,如今仍完好如初,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大黑坨人。”在李大钊故居门前,村党支部书记张著华指着一口古井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黑坨村领导班子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当地民俗风貌,在规划理念中保留红色文化符号,突出对先驱故里人文底蕴的保护和传承。2014年,村里启动建设了与故居建筑风格相契合的民俗风情街,同时设置了一系列地域及历史人文风格浓郁的街头雕塑,实现了红色教育与民俗旅游的更好融合。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刘江涛 裴建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