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下午,在北京东方演艺集团1号排练厅,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正在举办。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发起,联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英国真正好集团、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NIDA)共同打造的“NIDA音乐剧大师课”正式开班。这项空前的音乐剧人才计划旨在破解国产音乐剧长期存在的人才短板问题,而其能否打开音乐剧人才的畅通之路,则需要时间检验。
人才奇缺成为国产音乐剧的短板
2015年,从国外引进的音乐剧《剧院魅影》在北京、广州两地的演出就实现了1.2亿元的票房,而同期国家大剧院全年的演出票房不过2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让不少文艺院团都有制作音乐剧的冲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当初引进这部作品的初衷也是为了制作中文版。
“当我们把制作计划提上日程时,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最后制作《剧院魅影》中文版的计划只能流产。”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认为,缺乏音乐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音乐剧行业发展的瓶颈。
这一点被众多音乐剧制作人印证。据泰安汉辰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曲惠菊介绍,在制作音乐剧《泰山情缘之石敢当》时,他们曾想邀请优秀的音乐剧演员加入,可找来找去发现并无多少人才可用。最后,他们只能从艺术学校里招聘了一批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学生来担纲主演。
不少艺术院校也有音乐剧专业,每年培养不少毕业生,音乐剧人才都去哪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国内的音乐剧市场尚未完全培育起来,音乐剧演员的待遇比影视演员差不少,很多音乐剧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改行,纷纷投身影视界,甚至一些音乐剧专业的老师也在课余时间兼职做起了影视剧。《泰山情缘之石敢当》的一位年轻主演告诉记者,他的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之所以还坚持演音乐剧只是因为热爱。
与国际顶级机构牵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音乐剧市场现在渐热起来,但缺乏人才导致没有好作品,限制了音乐剧行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作为国内音乐剧制作的实力机构与国外音乐剧人才培训顶级机构的一次牵手,“NIDA音乐剧大师课”就是想在音乐剧人才培养上来一次“速成”。学员都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机构的演员,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剧知识和技能基础。师资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三获劳伦斯·奥利弗“最佳男演员奖”的菲利浦·夸斯特、曾担任过澳大利亚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的安娜·玛丽·麦克唐纳、澳大利亚舞蹈剧场首席舞者特洛伊·哈尼塞特、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职业教学主任马克·加尔等国际音乐剧界的“大腕”都将亲自授课。学员们将在培训期间,接受外国老师高水准的声乐、表演、舞蹈等全方位的深度培训。
这个被张宇称作“音乐剧中的MBA”的培训计划,强调的是实战和应用,这也是该人才培训计划的一大特点。“这样的培训跟学院派的培训是十分不同的,我们不仅希望以此培养出优秀的中国音乐剧人才,更希望以此推动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张宇说。
培养演员在舞台上思考的习惯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需要演员具备唱、舞、演各项技能,而且需要演员将各项技能融会贯通,然后根据舞台和演出需要综合运用。中国的音乐剧演员在唱、舞、演各方面均表现优异者不多,因此需要加强对演员综合技能的培训。
相较于对技能的掌握,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的老师们则认为,中国演员最需要培养的是在舞台上思考的习惯。“一名优秀的演员需要在演出前思考他所表演片段的含义,这样才可以在演出时更快地带领观众融入气氛,而不只是单纯表演而已。”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职业教学主任马克·加尔委婉地指出,很多中国音乐剧演员最大的问题不是无法掌握唱、舞、演的技能,而是不会运用这些技能。
马克·加尔所说的问题或许跟中国演员演出时大都使用外语有关,因为唱的不是母语,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和表现总会发生些偏差。马克·加尔发现,只要中国演员唱中文歌曲,表现力立刻会丰富起来。因此,他和其他外国同行都认为,无论是从培养中国音乐剧人才的角度还是从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角度,都应加快中文版音乐剧的制作步伐。从这个意义上看,国产音乐剧制作的落后与中国音乐剧人才的缺乏是互为因果的。
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宋官林看来,音乐剧对人才的要求跟中国传统戏曲有几分相似,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漫长的,因此音乐剧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音乐剧人才会在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制作中不断得到培养,国产音乐剧的制作水平也会随着本土音乐剧人才的不断涌现得到提高。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