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0日 星期日

    厚德怀仁济苍生

    ——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丁书文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0日 01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了医生的行为准则,他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为“大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丁书文,就是这样一位“大医”。

     

    医德双馨

     

        作为国内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山东省内中医界心血管防治的领军者,70多岁的丁书文仍然坚持每周数次专家门诊,主持相关的研究课题,参加权威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科研近50年,丁书文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发挥中医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有自己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他的专家门诊每次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

     

        “我父亲的冠心病就是您给治好的,这次我也专门来找您给看看。”一位中年患者还没坐定就开始了交谈。丁书文示意他坐下,像老朋友一样,慢声细语地开始询问病情,然后把脉、断症、开方……直到患者满意而归。

     

    衷中参西

     

        丁书文出生在山东单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由于母亲和姐姐经常患病,从小就产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1964年,他考取了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的一次临床实践,让学西医的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刚毕业的时候,我碰到一个病人,因为胸闷来就诊。病人比较胖,舌苔也比较厚腻,心电图有慢性供血不足的表现,采取过很多治疗方法,疗效都不太好。我们医院的一个老大夫,给他开了茯苓杏仁甘草汤,这个病人吃了以后胸闷减轻了。”丁书文说,从那时起,他开始喜欢上了中医。

     

        1971年,丁书文参加了山东医科大学的西医学习中医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6年后,36岁的丁书文考取了著名中医心血管专家周次清教授的研究生,开始了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衷中参西,与时俱进。几十年来,丁书文辛勤耕耘,不断创新,硕果累累。他撰写了大量论文,编写了多部书籍,研制了“正心泰胶囊”“正心泰片”“参龙宁心胶囊”“心速宁胶囊”等多种新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多项课题鉴定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近几年,他又将抗疟疾中药青蒿、常山引入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为心律失常开拓了新的治疗药物。针对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大气环境的污染、疾病模式及疾病谱的变化,丁书文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和创立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获2006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是山东省近年来中医领域唯一的自然科学奖。

     

    嘉惠后学

     

        “现在中医传承分裂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师带徒’方式。自古以来中医教育一直采取师徒传授的方法。中医是一种经验科学,更需要医生去体会,去整体把握患者的情况。”丁书文认为,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学会传统中医应用,第二个十年形成自己的特色,到了第三个十年,在临床积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为总结研究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推广运用于临床,2010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出“为181位名老中医建传承工作室”的通知,丁书文在列。2011年3月,“丁书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授牌。

     

        令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李晓印象深刻的是,丁书文虽已年逾七旬,仍然坚守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学科发展第一线。他说:“每次门诊诊治40多位病人,我们侍诊抄方的学生们也经常头晕脑涨,而老师仍是精神矍铄,理法方药,法度谨严。”

     

        李晓告诉记者,工作室下一步的目标是全面系统搜集整理丁书文的有关临床医疗、讲课、学术交流等学术资料,归档管理,数据挖掘,提炼学术思想并出版专著。

     

        “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生理年龄上已进入了老年期,但从工作经验和事业年龄来看,我还是中青年。我还想在今后的学术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丁书文说,功名于他从来不是心上事,唯有所爱的医学事业才是毕生的追求。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