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

    文化地标

    南来北往聚东关

    作者:田开砚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9日 09版)

        东关街是扬州旧城里一条横贯东西的历史文化名街,东枕着古运河,西挽着新城区,串起了一条条静谧的南北小巷,鱼骨状的街巷体系,打通了古城的脉络,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原住的居民、原有的生活习俗,也延续着千古流传的历史文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入夜以后,东关街廊沿下的大红灯笼从西挂到东,街市如昼,游人熙熙攘攘,或孤芳自拍、千姿百态,或三五成群、结伴合影;商业老字号、精品小吃和传统手工艺的店铺,家家门庭若市,游人盈门。古月照东关,小巷传箫声,行走东关街,没有七彩霓虹灯的城市俗气,更没有高楼大厦的视觉污染,如同穿越那曲折多变的历史长廊,任时光缓缓流淌,放慢脚步,静静地享受慢生活的悠然自得。

        走过灯市如潮的东关街,可以看到高大的“东关古渡”牌坊下,立有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徽标。这其中,有扬州城1200年的运河史,也有东关街从无到有的见证。东关古渡曾是大唐盛世最繁华的交通要冲,千舸争流,波斯商人和日本遣唐使在这里擦肩而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汇合。可以说,正是大运河催生了东关古渡,衍生了东关街。2014年6月,由扬州牵头联合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提交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东关街也成为扬州闻名天下的文化地标之一。

        东关街的历史,大概就是扬州乃至半部中国的诗史。唐宋元明清,从古走到今,这条千古传奇的东关街也留下了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欧阳修、苏轼、睢景臣、汤显祖、孔尚任、郑板桥、吴敬梓、朱自清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足迹,不朽的文章和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今为世人称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诗不胜咏,水不尽流,东关街见证的,正是无数迁客骚人的千古风流。

        扬州还有句俗话,叫“南来北往聚东关,多是儒商居中间”。在个园、长乐客栈、江南一品这些东关街的地标上,曾经往来的皆是尚儒好德的盐商巨贾,然而当初的深宅大院如今已不见踪迹,通过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合作,现已整治改造成寻常百姓出入的园林、客栈、餐馆。而南北小巷里的老宅子,在经过了专门的修缮保护后,也开发为宜居宜游的民俗客栈。从西往东,踏过青石板街,流连忘返于青砖黛瓦精雕细琢的明清建筑,如同置身于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

        如今的东关街古意仍在,却融入了种种时尚的生活元素。漫步东关街畔,可以随意拐进一个古色古香的清吧,听听余韵悠长的经典老歌,品尝浓郁西洋味的咖啡,用Wifi连接“无线扬州”;或者累了,可以到茶社泡一壶“魁龙珠”绿茶,听扬州评话,暂且做个“皮包水”的传统扬州人;又或馋了,不妨去一家淮扬美食店,尝一尝藕粉圆、长鱼面、三顶包、大煮干丝、狮子头,体味舌尖上的扬州。南来北往,东西合璧,地道的扬州味儿却不减一分。扬州的老字号多在东关街。1796年始创的三和四美酱菜,1850年创立的谢馥春香粉,1901年创立的大麒麟阁茶食——各大百年老字号至今屹立不倒。曾经的老店现在还保留了“前店后坊”的紧凑生产模式。用当下的理念来讲,就是“低碳”“环保”。而借助“互联网+”,散发着扬州味道的美食被卖到天南海北,更解了许多漂泊天涯的扬州游子的“乡愁”。

        坐在幽静的古渡边,千年运河无语北去,送走了多少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抬头望月,飞彩凝辉,低头静思,逝者如斯,徒留下岸边杨广乘龙舟下扬州的巨幅铜壁画的影子孤单映在河面,上面分明写着四个字:大运千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