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打开一扇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户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鲁博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7日 04版)

        来自20个国家的100位青年大学生,在3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北京、青岛、贵阳、兰州、西安等10座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他们用摄像机捕捉着各自眼中关于中国的文化符号,记录下了自己眼中的当代中国——围绕“人·家·国”主题拍摄了100部纪录短片,内容涵盖文化、社会、家庭、教育等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过了几个月展映、评审,9部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为“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专设的“金目奖”。4月6日,该项目的组织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会林文化基金,共同在京举办2015年度“看中国·金目奖”颁奖典礼暨2016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启动仪式。

     

    看中国,异国文化中的他者视角

     

        当100部具有浓郁的社会人文情怀和异国文化视角的短片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即便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也对片中的生活景象感到十分清新。

     

        新加坡姑娘科蕾娜通过采访制作牛肉面的兰州老人陆秀花,并观察家庭牛肉面食材的选择和制作过程,拍摄出了《来一碗牛肉面》。该片以一个外国女孩的观察体验为视角,记录了中国人柴米油盐的家庭市井生活,探索了牛肉面对于个人生活、家庭纽带和兰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意义。

     

        此外,通过“筷子”探寻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筷子:青岛的阴与阳》,通过老人与儿童来探寻“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是什么”的《荫蔽》,展现王各庄大馒头与崂山绿茶的《飘香》,表现社会转型期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亲情的《元元》,从职业与家庭双面入手展现鲁菜厨师“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物纪录片《厨师在山东》……这些出自外国青年之手的短片,不仅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而且与异国视野相融合,是一组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像志。

     

        据了解,这些影像作品,不仅在国内进行了巡映,还将在国外院线、网站等播映。这些外国青年人不仅在记录当代中国,也在用自己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将成为中国当代对外文化传播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中国,从想象走进现实

     

        中国是什么?功夫、熊猫、茶叶、瓷器……很多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那几个单调的意象上,有的甚至因为受到某些媒体歪曲报道的影响,对中国充满误解。

     

        “很多美国人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中国学校都是以非常严格的管理和考试为基础的,我想了解这些印象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学生梅里斯蒂·劳伦斯拍摄短片的初衷。近距离地看中国、拍中国为梅里斯蒂·劳伦斯等外国青年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机会。

     

        梅里斯蒂·劳伦斯和她的中国伙伴,在杭州跟踪拍摄了一名叫妙妙的8岁女孩儿在学校、家庭的生活以及策划、制作本学期代替期末考试的数学游戏棋的过程。他们拍摄的名为《教育之道》的短片以外国青年的视角,表现了浙江省杭州市九莲小学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通过“数学游戏棋取代期末考试”的例子,推翻了之前很多美国人眼中所有中国学生都生活在应试教育压迫下的误解,用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的教育正在逐渐改变。

     

        正如印度维斯林武兹国际电影传播与媒体艺术学院导演系主任艾诗玛奇·阿查里雅所说,通过这一活动,各国的青年人能够真正“由内而外”地第一次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人民生活,这是真正能够促进文化合作和相互了解的成功方式。

     

    看中国,留下了美好回忆

     

        “看中国”项目始于2012年,那一年只邀请了美国的10名大学生来中国。曾有朋友跟项目的发起人黄会林说:“你为何不邀请一两位国际知名的大导演来拍中国?这样这个项目就可以一夜成名。”

     

        黄会林婉拒了朋友的建议,坚持邀请外国青年来看中国、拍中国。“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构建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只有今天在外国青年朋友的心里种下理解的种子,明天才可能收获友谊的果实。”黄会林说。

     

        走过了五年的“看中国”项目,不仅为参与项目的外国青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通过他们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印度萨吉亚特雷伊影视学院的普托勒·穆罕默德结束拍摄计划回国后这样写道:“通过短片,我们带回了关于中国的美好记忆跟家人和朋友分享……那天,在机场我们在人群中引起了轰动。人们都盯着这一大队中国人和印度人不断哭泣、拥抱、集体拍照。这让我想起童年每次假期旅行结束时的依依不舍。即使在今天,无论在新闻里看到或在闲谈时提起中国,我们都会眼睛一亮、会心一笑。”来自美国的玛瑞莎·本杰明在拍摄计划结束后也感慨:“我觉得在中国的经历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

     

        新一年度的“看中国”项目已经启动,今年的主题是“风采·民族”。沿着先行者踏出的路,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看中国、拍中国,当代中国的形象也将在外国青年的“看”与“拍”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亮。

     

        (本报记者 韩业庭 鲁博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